一个类似如下的调整分录就行了:
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倒挤出来的数字) 应收票据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应收帐款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预收帐款 ------------(期初余额-期末余额)(特别注意一下) 贷: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其他业务收入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可以自己来推导一下这个调整分录是如何出来的,以便加深印象。我们可以注意到,所用的这些数据都来自于报表上或明细帐上面。
入门篇5
“收到的税费返还”
本项目我们一般能碰到的,也就是增值税的出口退税额。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免抵退额扣除免抵额,就是税务机关应该退给企业的增值税。这部分税还没退给企业的时候,我们一般是放在“应收补贴款”这个项目里的。
比如本期的免抵退额是15万元,免抵额是10万元,那么应退税额就是5万元。如果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为1万元,本期收到税务机关的退税额4万元,那么期末应收补贴款余额为2万元。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了,“收到的税费返还”就是应收
补贴款的贷方发生额4万元。直接就在现金流量表上填4万元行不行?当然行了。但是如果你每个项目都这样割裂开来填写数字的话,很有可能最后编出来的现金流量表会出现钩稽关系上的不平衡,而且也很可能连错误在哪里你都不知道。
我们所采用的调整办法,是一种综合的调整,通过验证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数字调整的是否正确,来确保现金流量表的平衡。退一步来讲,哪怕你调错了现金流量的项目,也不会导致现金流量表的不平,即使不平,你也能很快找到问题在哪里。
(1)本期申报应退税款:
借:应收补贴款 -------------------------------(借方累计发生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2)本期收到税务机关的退税: 借:现金/银行存款
贷:应收补贴款--------------------------(贷方累计发生额) (3)由(公式二)可知(2)也可以改写成: 借:现金/银行存款
应收补贴款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贷:应收补贴款-------------------------------(借方累计发生额) (4)把(1)和(3)合并起来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调整分
录:
借:收到的税费返还 ------------------------(倒挤出来的数字) 应收补贴款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我们不妨把上面的数字填进去验算一下: 借:收到的税费返还 4(倒挤出来的数字) 应收补贴款 1(=2-1)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1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5
这样的话,调整后的应收补贴款的期末余额=期初1+调整额1=2,与报表上的数字相等,从而确保应收补贴款项目全部调整完毕。
什么?那位美女说你们企业都是内销产品,没有出口退税?那么,恭喜你啦!
入门篇6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本项目和“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一般采用流入和流出相抵后的净额来填列,涉及的资产负债表项目主要有“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涉及的利润表项目主要有“营业外收入”等。
通常,当“其他应收款”的期末数小于期初数,或者“其他应付款”的期末数大于期初数,我们会合理地认为现金的净流入量增加了;反之,当“其他应收款”的期末数大于期初数,或者“其他应付款”的期末数小于期初数,我们会合理地认为现金的净流出量增加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写调整分录: 借: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贷:其他应收款 -----------------------(期初数-期末数)[差>0,填这里;差<0,不要填]
其他应付款 -----------------------(期末数-期初数)[差>0,填这里;差<0,不要填]
“营业外收入”有时候可能有少量的罚没收入,并且通常直接以现金的方式收取,所以有:
借: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贷:营业外收入 ------------------------(累计发生额) 这两个分录可以分开来做,也可以合并起来一起做,对最终的报表数没有影响。
入门篇7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如果本期购进存货20万元,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3万元,其中9万元用现金直接支付,14万元是赊购,另外本期支付前期的赊购款10万元,那么我们可以知道总共支付的现金=9+10=19万元。
但是,在报表上只能找到如下的数据:存货期初8万元、期末10万元,应付帐款期初12万元、期末16万元,主营业务成本18万元。怎么得到那个19万元呢?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18+3+(10-8)-(16-12)=19万元
没看明白?不要紧,我们来推导一下调整的过程: (1)本期购进的全部存货
借:存货 --------------------------------(借方累计发生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明细帐累计发生额)
贷:应付帐款 -----------------------(贷方累计发生额) 现金、银行存款等 (2)本期销售的全部存货
借:主营业务成本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贷:存货 -----------------------------(贷方累计发生额) (3)本期支付前期的赊销款
借:应付帐款 --------------------------(借方累计发生额) 贷:现金、银行存款等
(4)把(1)、(2)和(3)合并起来成为一个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存货 -----------------------(借方累计发生额-贷方累计发生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明细帐累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