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中学
一、营造氛围,情境导入
(看黄土地、窑洞、黄河、安塞腰鼓图片,配以解说,营造情境氛围) 请大家的目光追随着我:画面上就是陕西安塞,它位于黄土高原上,那里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安塞素有“腰鼓之乡”的美誉,安塞腰鼓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被称为“中华第一鼓”。
(启动电影剪辑资料,并解说)
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
(看录像资料)
从大家由平静到逐渐红润的脸上,我知道,大家的心潮随着这激昂的鼓点澎湃了。此刻,流淌奔涌在大家心里,撞击大家心灵的又是什么呢?请用“ 的安塞腰鼓使我的心变得 ”的句式来表述此时你的真实感受。
(学生表述情绪体验)
一句话,激昂的鼓点,沸腾的激情。我想在这样激越的舞蹈面前,我们真正感到了言语的匮乏。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原诗人刘成章火一样的文字——《安塞腰鼓》吧!
(板书课题)
二、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基本结构、内容。
请大家放声有感情地读文,欣赏作者文字中的安塞腰鼓表演,感受它的恢宏气势,并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结构。提示:试着从文中找出安塞腰鼓的狂舞部分,一切脉络便会迎刃而解。
(学生自由读书,理清文章结构。)
理清脉络后,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安塞腰鼓捶起来狂舞时的那种奔腾豪壮和飞扬豪放。请全体同学起立,用你最澎湃的激情来演绎这动人心魄的安塞腰鼓。
(学生分角色层次朗诵改编后安塞腰鼓的狂舞部分)
大家的朗读再次点燃了老师心中的激情。让我们把握住这份激情,走进文本。面对着狂舞的腰鼓,请试着告诉大家,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什么样的画面展示了安塞腰鼓狂舞的艺术魅力,才引得作者四次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发言,把握文章主体部分内容。)
好一个安塞腰鼓!那火烈的舞蹈——激越的鼓声——搏击的后生——变幻的舞姿,
任谁能不由衷地赞叹一声——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教师示范,评点式品味文中优美语句。
如果说这安塞腰鼓的表演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极致,那要感谢作者刘成章用他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摹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表演。那么,是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地感受到了那种强烈的震撼呢?请再次走进作者的文字,我们力求睹一斑而窥全豹,下面请小组合作,每组从文中选择一组排比句和一个修饰词,用
“ 好,好在 ”的句式进行评点式语言品读,力求具体而深刻。
教师示范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
写得好,好在运用排比句式从后生们的力量、速度、动作的幅度三个方面写出了后生们的搏击,形成排山倒海之势,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后生们生命的活跃和强盛。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一句中 “元气淋漓”用得好,好在它与之前“茂腾腾”一词形成呼应,使人
深切感受到后生们磅礴的生命激情,及孕育了后生们旺盛生命力的黄土高原的厚重。
(学生分组评点并小组代表发言。)
用无声的文字诠释了声震天地的激情,又任谁能不由衷地赞叹一声——好一个刘成章!
四、交流阅读感受或体验,揣摩文章主题。
安塞人是淳朴的,一如他们脚下的土地,他们不善于用语言表达,于是他们选择用腰鼓来诉说心声。如果说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诉说了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那,安塞人凭借这豪迈的鼓,激情的舞,想要表达什么,诉说什么,宣告什
么呢?我想文章也许不仅仅是在写腰鼓吧?请各位同学以“从《安塞腰鼓》中,我读到了……”为话题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感受或体验。 (学生结合文章理解发言。)
五、激情诵读收束
是的,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给这一切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汇成了这气壮山河的安塞腰鼓!在这节课行将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再次诵读文段,跟随作家刘成章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的激情,体味“安塞腰鼓”的文化意蕴和生命内涵。 (学生再次激情分角色层次朗诵改编后安塞腰鼓的狂舞部分,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
生命的激情
黄土高原的礼赞 将舞 火烈的舞蹈 安塞腰鼓 狂舞 激越的鼓声 民族艺术的精魂 停舞 搏击的后生
中华人的豪迈 变幻的舞姿
胡明道《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根据在广州中山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在行动》课题组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展示课整理。学生:广州番禺东风中学初一(8)班。)
师:同学们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武汉市六中的语文教师,姓胡,古月胡。你们知道武汉在哪里吗?
生群:在中国。
师:好聪明的同学,这个回答保险系数大,不会错。不过,还是要说具体一点,武汉在湖北省,并且在长江边上,那里有一座有名的楼阁,叫——(生群说)黄鹤楼。对,今后欢迎大家到武汉去旅游,去上大学。好了!让我认识一下你们,你们是——生群:东风中学初一(8)班。
师:好!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也希望你们能让后面坐的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看到你们的风采。今天学哪篇课文,知道吗?
生:《皇帝的新装》。
师:我怎么听出了“扫兴”的味?听过这个故事吗?
生群:听过。看过。
师:(出示安徒生画像)这就是作者安徒生。
师:那今天还学什么呢?你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吗?
生1:我觉得今天再学《皇帝的新装》很有意义。
师:哦,你是觉得读课文会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把你的这种想法变成一个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探究,那该怎么说?
生1:(语塞。)
师:把后面的句号换成问号,就成了一个问题了。
生1:(畅快地)今天再学《皇帝的新装》有什么意义呢?
师:好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要探究探究,读熟悉故事的文本还有什么意义?(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问号)谁还有问题?
生2:安徒生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师:恩,问得有深度。(又画了一个问号。)
生3:这个故事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师:(欣赏地)对!要把阅读同我们的生活、发展联系起来,这些问题都很有思维价值,值得好好探究。同学们,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生于 1805年,2005年是他诞辰多少年?算算看!
生:200周年。
师:不错。为纪念安徒生诞生 200周年,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的一个塑像前进行吊唁,现在猜一猜,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
生:(几乎众口一词)孩子多。
师:(出示幻灯片)可惜,你们猜错了,这是我从人民网上下载的一幅照片,你们看——
生:啊?都是成人?
师:对,都是成人,安徒生是童话作家,童话是孩子爱看的,为什么纪念他的却是成年人呢?这可真费解。让我们带着以上 4个问题阅读这篇著名的童话,探求问题的答案吧。请快速通读全文,为自然段编上序号,看看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学生默读全文,教师巡视指点。)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板书本文难字、生字:骇、御、聘、爵、赐。(教师用红笔勾画易错的笔划,全班齐读生字二遍。)
师: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是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的故事。
师:(板书,略)皇帝——爱、做、展——新装
你们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
生:做新装。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生:因为做的过程有几个人去看了。
师:(在板书上添加)对,有三个人去看了。大臣看:在哪一部分?
生:5—13段;官员看——
生:15—17段;皇帝看——
生:19—22段,展新装在 27—36段。
师:现在,这个故事的情节已整理清楚了。不过这是早就听奶奶讲过的。别忘了,我们还要探究今天再读有什么意义哩。(提问题的同学满足地点头)我建议我们来进行一个学习活动。
(出示幻灯片合作对对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