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和海洋
总课章节(课题)名 称 知识 技能 过程 三维目标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物主义科学观点。 观 项目 教学重点 大洲和四大洋空间观念的建立。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七教学难点 大洲和四大洋空间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生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活动 意图 札记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一、陆地和海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表海陆分布 1
第二章复习 学时 2-1 时 18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 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内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七解决措施 结合图形反复识记强化记忆 结合图形反复识记强化记忆 设计学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 大陆 ,最大的大陆是 亚欧大陆
B是 半岛 ,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C是 岛屿 ,最大的岛屿是 格陵兰岛 D是 大洋 E是 海峡 F是 海湾 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 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在课本中,在老师的引导2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 大陆是: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北冰洋 。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学生结合地图思考自主学习 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0面图2.7)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下复习旧知。 二、地形 1、五种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较高,边缘陡峻;最大的高原 巴西高原 ,
3
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 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 两大山脉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丘陵:地面崎岖,海拔较低,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坡度较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 。 2、七大洲的地形特点: 亚洲: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大。 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最低;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低矮的高原和山地,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南美洲:西部山地、东部中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大洋州: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南极洲:冰雪覆盖,平均海拔最高 3、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坡度最平缓的是大陆架,最陡的是大陆坡,最深的是海沟,面积最大的是海盆,最年轻的是海岭。 个 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性 的调整 化 教 学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熟记本节知识点 做调整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板书设计 一、陆地和海洋 二、地形 完成课后习题,熟记本节知识点。 4
教学反思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