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二、易错易混知识点解析 1.关于价值下列说法错误:
①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不可分割的。
②有价值的东西也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也一定有价值(不一定,关键在于是否处于交换关系之中)。
③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越多,因而,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也越大(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
④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因此,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影响);
⑤商品的质量、性能越好,价格越高(错误,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⑥个别劳动时间越长,所生产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 时间无关)。
2.纸币也具有价值尺度(没有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也有价值(纸币没有价值)。 3.关于所有制结构下列说法错误:
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重要力量);
②国有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③股份制都具有公有制性质(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④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唯一(主要)实现形式。
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5.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注重公平下列说法错误: ①按劳分配是指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因此,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按劳动成果分配);
②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忽略了公平(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③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6.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经济效益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和管理水平,还受市场、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企业规模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列说法是错误的:
①企业利润越多,经济效益越高;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一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越强,企业经济效益一定越好。
7.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关键是拓宽能源进口渠道,缓解能源压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8.①股份制是我国公司制的唯一(重要)形式; ② 股份制是产品的分配方式(企业组织形式);
③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募股集资的方式来筹集资本。 9.关于社会保障制度:
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前
1452988.doc 第 1 页 共 5 页
提正确,结论错误。要遵循既要发展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②任何社会成员都同等享受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遵循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有能力履行义务而未履行者,不得享有社会保障); ③居民社会保险(改为“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只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权利)保障水平与缴纳的保费成正比;
④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一样,都是以个人的实际需要为依据的(社会保险不是,它带有一定强制 性)。
11.关于财政和税收:
①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②每个公民的所有收入(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个人所得)都在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范围。 12.银行存款利率越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居民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1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挑战)。 14.关于意识,下列说法错误:
①意识是大脑(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③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a.意识本身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能动作用具有两重性);
④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凡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⑤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不能理解为相互促进,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 而存在的)。 15.下列说法错误:
①只要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就是从实际出发(既要立足实际,还要全面的、从整体上、在变化中把握实际);
②科学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③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社会的客观性集中体现在社会规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⑤价值规律(生产方式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6.关于联系观点,下列说法是错误的: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 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具体的、无条件的; ③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不一定);④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 作用(注意:一定条件下)。
17.关于运动和发展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只要处于“动”的状态,就是运动,变化是事物的性质或者存在状态的改变);
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哲学上的静止是相对静止,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所以,新出现的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④量变是事物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的发展(发展是质变,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
1452988.doc 第 2 页 共 5 页
质变);
⑤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必然结果); ⑤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有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
18.关于规律,下列说法错误:
①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有条件的); ②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是不能被改变的)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客观 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所 以,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④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9.关于矛盾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 ①矛盾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性质;
②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了事 物的性质; ③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下列说法错误: ① 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和谐就是没有矛
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③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④ 矛盾主次方面(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会抓住关键和中心; ⑤ 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⑥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
的); ⑦ 抓住了主要矛盾(还有处理好次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
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⑨ 矛盾的观点就是指两点论的观点(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20.关于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 ①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预想的结果; ④精神状态决定着人们办事情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⑤人们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办事情就能 获得成功; ⑥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决定办事的效果;
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⑧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是能否使客观符合主观。 22.关于认识,下列观点正确: ①想象力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创新是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 下列观点错误:
①认识的根本目的(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创新就是抛弃固有观点的束缚,敢想敢做;
1452988.doc 第 3 页 共 5 页
③感性认识是错误的而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④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⑤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⑥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⑦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⑧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理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⑨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和目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3.关于人生价值观的错误观点: ①承认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②集体主义否认个人利益;
③符合规律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④人生最重要的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没有金钱并不妨碍实现人生价值; ⑤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 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⑥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 ⑦“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
“人人先为我,我再为人人”符合科学的人生观。 24.关于实践观点,下列是错误的: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②“三个代表”的思想(实践)是新时期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 的唯一标准;
③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亲身实践和学习书本知 识);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根本动 力。)。 25.关于民主的易错观点:
①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是密切联系的,因此,民主的形式越完 善,民主的主体就越广泛(错误,民主的本质和民主的发展程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②民主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因此,任何国家(民主制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 统一;
③村民委员会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机关(是村民自治组织)。 ④在我国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人民),因此,公民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具有强制性,公民不能直接行使 国家权力)。 26.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人大具有 法律监督职能,但不是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是检察院);
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县、乡人大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③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质询权(监督权。质询权是专属于人大代表的监督权);
④在我国的国家机关体系中,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互相监督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
⑤我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是由选举产生的(政协委员不是由选举产生 的); ⑥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
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的一种形式; ⑧人民(人民代表)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7.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中,国家主席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因此,国家主席有权单独
1452988.doc 第 4 页 共 5 页
行使职权,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行使职权,它不具有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利);政府可以(不能)监督其他国家机关。 28.注意下列正确说法:
①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是领导和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29.下列说法错误:
①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立法权、行政管理权、司法权和独立的终审权、外交权和国防权(没有外交和国防权)。
②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国人(人民)的共同愿望。
30.在我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根本上是一致的,具体利益可能存在矛盾)。
31.①国家政权的性质和政党的性质是一致的(一般而言,国家性质与执政党的性质一致); ②国家性质决定了执政党的性质(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党制度的性质)。 32.关于我国政党制度的错误观点:
①在经济建设中应坚持党的领导,因此,党有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党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②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共同之处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③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的民主党派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上是相互独立 的); ④中国共产党执政是通过行使国家权力实现的(政党不能行使国家权力,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民主、科学、依法执政实现的); ⑤人民政协是我国的重要国家机构。 33.关于民族宗教常见错误观点:
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②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法院(政府);
③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因此,公民所进行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④我国现阶段宗教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以利用宗教为社会主义服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⑤宗教(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 34.下列说法错误:
①联合国通过的决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②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③中俄两个大国结成联盟(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世界和平。
1452988.doc 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