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区给力 市委书记督办东平新城建设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11-03-03 07:42
昨日,2011年度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会议通报市委书记、市长、市政协主席督办提案和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其中,市委书记陈云贤挂帅督办东平新城建设。作为市委书记督办提案的提出者,民革佛山市委会建议五区统筹推动东平新城建设全面提速。
2011年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共提出建议64件,市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委员共提出提案139件,包括重点建议提案在内的这些真知灼见将交由相关部门办理。 市委书记督办提案
将市委市政府迁至东平新城
《关于五区统筹推动佛山中心组团新城区建设全面提速的建议》 提出者:民革佛山市委会
东平新城又名佛山中心组团新城区,发端于2003年市委市政府的建设“2+5”组团城市的战略部署。今年1月10日,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把东平新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和现代岭南文化特色的中心新城区。
谈起东平新城的悠悠往事,民革佛山市委会直言,东平新城和顺德新城在以亿计的资金投入后人气依然欠奉。经过两次建设高潮,部分基础设施已完成,但因用地跨越禅城、顺德两区,在扩容的路上困难重重,被民间诟病为“停滞不前”。
民革佛山市委会认为,东平新城在佛山的地位已经代表了佛山城市未来的高度,东平新城的崛起将引领佛山城市从“汾江河时代”进入“东平河时代”。
那么,如何推动东平新城建设全面提速?民革佛山市委会建议,东平新城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与组团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强化东平新城管委会架构和职能,明确其与禅城区、顺德区在开发建设、利益分享、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为赋予东平新城先行先试尚方宝剑,民革佛山市委会甚至斗胆建言将市委市政府迁移到东平新城,将其作为“四化融合”的先行地、智能城市的样板区。 市长督办提案 征收车辆增容费
《对佛山交通治堵的建议(五案合并)》
提出者:朱建刚、单明、渠铮、刘玉华、冯志华、刘明、刘映钦、江潭桁
一方面,机动车数量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交通道路资源捉襟见肘。治堵成为佛山创文一大重点。佛山治理交通拥堵有何良方?
多位市政协委员认为,城市规划不合理、道路交通路线设计先天不足、司机行人的道德素质不高、交通管理部门措施力度不大等是交通拥堵的四大症结。
对此,市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江潭桁委员提议征收城市车辆增容费,征收标准为在每辆车上牌时征收5~8万元的费用,借此补偿公交票价的差额,让市民免费坐公交。刘玉华、冯志华、刘明、刘映钦等委员则强调设立公交车道,增加公交车数量,让市民有尊严地乘坐公交车。
在交通软件管理方面,他们还建议加强建设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包括建立交通发布系统、停车泊位管理系统,加强机动车智能化管理等。
单明委员从城市规划角度建议,新城市规划不要将城市的政治、经济、商业中心放在一起,应相对独
立或往城市中心以外迁移;新建大型住宅群向城市外扩展,并做好商业配套,搞好公交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案 在保护中开发西樵山
《关于打造西樵山岭南旅游文化高地的议案》(议案转建议)
提出者:关润淡、邓伟根、胡国雄、刘涛根、李兴浩、叶迎津、梁瑞娟、黄福洪、黄允添、张永波、梁凤仪、叶桂林、柴国生
南粤名山西樵山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岭南重要的文化景点和国家风景旅游名胜区,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宣传策划包装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环境治理滞后,交通路网不够完美,西樵山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推广不尽如人意。西樵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下降,极大浪费了佛山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此,关润淡等13位人大代表们联名提议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以点带面推动西樵山开发,将西樵山打造成珠三角都市群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高地。
具体而言,市政府应建立管理体制,对西樵山改造工程给予制度保障,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在城市管理、交通建设、环境整治和宣传策划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为打通西樵山的交通通道,代表们呼吁加快龙湾大桥、南九复线等区域性路网项目的建设进度,实施对外连接主干道的改造提升,启动新道路交通规划项目的建设,设立顺畅通往市内的旅游专线,打造西樵山便利的交通条件。 打造“大公交”立体网络
《关于建立政府统筹机制推动我市公交加快发展的议案》(议案转建议)
提出者:彭翔、陈新文、吴培英、刘海生、邓国清、姚燕旺、陈剑峰、曹雪冰、宋志英、杜志荣 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然而,我市公交出行分担率和万人拥有量较低,城市客流聚集点缺乏公交枢纽站场,政府财政统筹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市大力发展公交的关键机遇期。针对公交事业发展,代表们建议,佛山设立公交发展基金,按照市、区、镇三级地方财政收入2%~3%比例分别投入。同时,可从交通违规罚款罚没收入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纳入基金。
目前,佛山推行“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战略,代表们建议整合综合交通资源,形成“大公交”立体网络,建设全市综合交通指挥监控中心,搭建市一级的综合交通管理平台,将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道路客运、水路运输、佛山机场、公共自行车等所有交通资源和服务状况集中管理实时监控,实行智能化管理。同时利用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公共交通、公安交警、城市管理等行业管理部门的协同运作,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市政协主席督办提案 加强中心城区停车场建设
《关于加强中心城区停车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提案者:黄海宁、李跃平、何长津、李景明、劳洪喜、樊昆、吴洪增、李锡华、麦炎祥
至2010年12月,禅城区机动车保有量约45万辆,其中小汽车约22万辆。 与此同时,停车场的建设明显滞后,停车泊位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商业繁华地段、居民住宅区、旅游景点、市场和学校周围尤为突出。
一番精心调查之后,黄海宁等市政协委员提议修改《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将住宅车位标准0.8个车位/100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改为1.0个车位/100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 建设市级老年服务中心
《关于加强社会养老工作的若干建议》
提案者:黄耀丽、伍宇漩、黄赫余、冯娟、黄衍雄、陈小霞
截至2009年12月底,佛山户籍人口中,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51.6万人,占总人口数比例13.9%。其中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和患病老人有10万人之多。
黄耀丽等委员建议全市建立一个市级的示范式的老年服务中心。中心内设有老年病治疗中心、老年病
康复中心,老年心理治疗中心。服务中心内设500~1000张床位,集治疗、康复、心理、保健、养老、临终关怀为一体,为老年人提供高水平的全面的服务。 政府补贴帮旧楼装电梯 《关于旧楼加装电梯的建议》 提案者:九三学社佛山市委会
我市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8层以下楼房大都没有安装电梯。这些楼房如惠景城多层住宅区、城南季华花园、金桂园等,大多质量优良、环境优美,虽然楼房已有点陈旧,但只要加装电梯,就会更好方便群众生活。
九三学社佛山市委会认为,为旧楼加装电梯需要提供适当资金补贴,像芬兰一样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居民各出40%、15%和45%。
2011年全国两会热点前瞻
2011年03月04日 14:10 来源: 新华08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
新华社图表,北京 ,2011年3月1日图表:2011年全国两会热点前瞻 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记者宋振远 张晓晶 刘元旭)“十二五”开局之年,交出“十一五”高分答卷的中国,通胀压力不断凸显,民生难题有待破解,经济转型面临挑战,社会管理呼唤创新。新老问题交织的背景,使今年两会关注度高于往年。
根据媒体两会民意调查结果,公众除对医疗、教育、就业等“老难题”保持关注外,今年对物价上涨、工资增长、城市治堵、搬迁补偿、社会管理等新热点表达更多关切。 ——转变方式:发展“主线”期待细化落实
刚刚过去的5年,中国交出“增长年均超过11%”的亮丽答卷。但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出口、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环保节能水平过低……
针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即将提交全国两会审查讨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主线”。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公众想知道政府如何科学处理“好”与“快”的关系:今年哪些方面的改革将优先推进?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会有什么变化?……
——稳定物价:“防通胀”考验调控智慧
新华网“2011年两会调查”专题中,“稳定物价严防通胀”被列为网民最为关注的话题。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调查也显示,如何调控物价是公众重大民生关切。
在广西田阳县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农民工在搬运经销商收购来的西红柿(2011年2月
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在国内外流动性过剩助推下,2010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网络热词层出不穷,国内CPI节节走高,去年底达到5%的高点。
为有效控制物价总水平、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中央采取了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给、降低流通环节成本、规范市场秩序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力度前所罕见,效果已经显现。
今年物价上涨会导致严重通胀吗?年内政府还会采取哪些措施稳控物价?怎样保证调控政策既控物价又不“误伤”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人们对此充满期待。 ——工资上涨:“劳动性收入比重”期待加速提高
今年一些地方两会透露出信号:调低经济增长速度,调高居民收入增幅。目前,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已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使新一轮工资性收入增长预期增强。此轮工资上
涨,既有局部地区“用工荒”的助推背景,也有通胀压力的倒逼因素,更有收入分配改革提速的制度安排。
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发放讨回的工资(2011年1月18日摄)。 新华社记
者公磊摄
在新华网进行的“2011年两会我向总理说愿望”调查中,收入分配问题位居前列。“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稳定。如何在做大的同时分好“蛋糕”?如何保证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如何进一步调节行业收入差距、加速提高劳动性收入比重?人们拭目以待。 ——楼市调控:“保障”“问责”成为关键词
我国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后,房价过快上涨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新一轮楼市调控重拳出击,“限购、限贷”步步紧逼,房产税试点启动,住房保障建设加速,特别是首次提出“房价调控目标”,楼市调控由“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转为把房价控制在“合理范围”……
一段时间以来,房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民意最关心的是,今年的房价调控还会采取哪些措施,政府如何确保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落到实处,真正在商品房市场之外建立一个平行的“保障房供应体系”。与此同时,如何通过财税改革扭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症,切实对控制房价和建设保障房不力的地方严格问责,也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搬迁补偿:加快城镇化避免“与民争利”
在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打击暴力拆迁,依法和谐拆迁”成为今年两会民意调查中的一大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