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在历代书目中的归属(2)

2025-11-14

隋唐以后,历宋、元、明诸朝,这是地方志发展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地方志的数量急剧增加,体例逐渐达到完备,统治者也充分认识到了地方志对于加强自己统治的重要意义,每每敦促修纂方志,例如宋代《祥符州县图经》的修纂,《元丰九域志》的修纂,元世祖时《大元一统志》的修纂,明永乐年间《大明一统志》的修纂等等。这都反映了统治阶级对地方志作用的认识的加深。宋太平兴国年间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乐史在奏表中自称:“万里山河,四方险阻,攻守利害,沿袭根源,伸纸未穷,森然在目,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图籍极权,莫先于此。”《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史(乐史)进书序议贾耽、李吉甫为漏阙,故其书采摭繁富,惟取赅博,于列朝人物,一一并登,至于题咏古迹,若张祐《金山诗》之类,亦皆并录,后来方志,必先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始于史,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自是书而大变”。所以,《太平寰宇记》是地方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地方志内容范围的基本确定和体例的趋于完备。

这个时期,也是书目编撰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四部分类体系被确立为正统的类分图书的方法。史志书目,无一不是沿用四部,即使是私编书目,除个别例外,也大多没有突破四部体系,而在这个别例外中,把地方志单立一类而不隶于史的,又是个别中的个别。

《隋书·经籍志》以后出现的官私书目,官目诸如唐代毋煚《古今书录》(《唐书·经籍志》与此同),宋代宋祁《新唐书·艺文志》,王尧臣、欧阳修《崇文总目》,元代托克托《宋史·艺文志》,清初张廷玉、王鸿绪《明史·艺文志》,(依据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修成),私家书目诸如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

籍考》等等,无不遵守四部体系,而地理类的书籍也都隶于史部。《隋志》以后,四部体系是书目分类之正统,而地方志入地理类,地理类隶于史部,这又是地方志归属之正统。这个时期,突破四部分类体系而又达到一定水平的,当首推郑樵《通志·艺文略》。

《通志·艺文略》收古今书目著录的书籍为一篇,全略分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五小类二百八十四子目。其十二大类是:经、礼、乐、小学、史、诸子、天文、五行、艺术、医方、类书、文类。史类下分十三小类,这十三个小类较《隋志》并没有什么创新,不过郑樵在第十小类地理下复分出十个子目:地理、都城、宫苑、郡邑、图经、方物、川渎、名山洞府、朝聘、行役、蛮夷,共收书四百五十部五千一百四十卷。把地理类书籍细分到这样的程度,以前还没有人做过,这不能不说是郑樵的一大开创。郑樵对地理类的细分,并不严格,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见得那么合理,地方志内容上的综合性、广泛性,使它往往不能归入到一个合适的子目中。按照郑樵的子目设置,有些书实际可以同时归入到许多个子目中,例如郑樵把许善心的《方物志》、《隋诸郡土俗物产》归入子目地理,而实际这些书也可以归入子目方物。图经和图志本无太大区别,而郑樵把图经单列、子目,而把《隋诸州图经集》归入此,实实此书归入子目地理(郑樵把今天叫做一统志的那些书归入此)也末尝不可,但郑樵毕竟是开了地理类细分子目的先河,并且对后世书自地理类的细分产生了影响。

明代是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繁盛时期,目录书大量出现,尤其是私家目录。以明英宗时,杨士奇等人编的《文渊阁书目》为开端,出现了一些不守四部成规的书目。只是这些书目,往往任意新创部类,虽也有一些较为合理的创立,但也造成了许多弊端。其中较重要的几部:

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全目分三十九类,其中包括“古今志”、“旧志”、“新志”三类,皆为一级类目。

明武宗正德三年陆深《江东藏书目》,分十四大类,第十类“诸志”,收山经、地志一类的书籍,与经、理性、史、古书,诸子、文集、诗集、类书、杂史、韵书、小学、医药、杂流、制书诸类并列,同为一级类目。

嘉靖三十年孙楼《博雅堂藏书目录》,分十七类,类十“志书”把方志别为一类,亦与经、史、子、集等类并列。

沈节甫《阮易楼藏书目录》,分十二类,类八“志”,与经、史、子、集、别诸类并列。

万历三十三年,孙能传、张萱、秦焜等人,将文渊阁所藏书籍编为《内阁书目》,其类目设置,参考了上述诸家目录,分成十八部:圣制、典制、经、史、子、集、总集、类书、金石、图经、乐集、字学、理学、奏疏、传记、技艺、志乘、杂部。官修书目采用性样的分类体系,实属历代所仅见。在上列诸书中,有些类目的分合实属不当,如总集之别出于集部,圣制、典制、史、奏疏之分别。然志乘、图经别出吏部而单独立类,这较以往是一个进步。也是地方志自身发展完善的一个标志,地方志终于以自己独特的体制、内容及作用而立于百科之林。

清朝是地方志发展的最高峰。地方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编写质量上都远选超过了以前历代,在现存的一万种左右的地方志中,有近80%修于清代。编修方志的兴旺发达,也促进了修志理论的研究,在方志纂修理论上取得最高成就的,是章学诚。而清朝的书目实践和目录学理论的研究,也同样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在清代,出现了一部集历代书目编纂之大成的著作,即以纪昀为总纂修官修成的《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自》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经修改补充,于乾隆五十八年由武英殿刊版印行。《总目》是采用了正统的四部分类体系,全书分四部四十四类。其中史部分十五类,类十一地理,地理之下复分十个子自,其小序云:“??今惟程泰去甚,择尤雅者录之,凡芜滥之编,皆斥而存目。其编类,首宫殿疏,尊宸居也,次总志,大一统也,次都会郡县,辩方域也,次河防,次边防,崇实用也,次山川,次古迹,次杂记,次游记,备考核也,次外纪,广见闻也,若夫《山海经》、《十州记》之属,体杂小说,则各从其本类,兹不录焉”。这十个子目的设立,对总目编者来说,理由是十分充足的。实际上,居十子目之首的宫殿疏并没有单列一类的必要,它仅收有两部书:《三辅黄图》和《禁扁》,加上存目也才不过五部十四卷。该目的设置只是出于编者对帝王和对传统分类法的意重而已。宫殿疏后案云:“《太平御览》所引,有汉宫殿疏,刘知几史通所引,有晋宫阙名,皆自为记载,不与地志相杂,今别立子目,冠于地理类之首。”这可见《总目》的墨守成规了。其它不合理之处也还很多,如把杂记、外记、游记分设三目,它们的界限就不够明了,《总目》把《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异域录》等记述外国风土人情的书入于“外记”,而这些书就不见得不能入于游记。另如《山海经》入子部小说而不入地理,也并非完全在理。我们今天称作“专志”的那些书,如书院志、寺院志之类,《总目》多将其入于“古蹟”,这些书院、寺院虽属古蹟,然把此类书籍入于子目古蹟似为不当。然而,《总目》终不愧是我国书目之集大成著作,地理类子目的设置,虽与郑樵《通志艺文略》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渊源关系:如“总志”之于“地理”,“宫殿疏”之于“都城宫苑”,“都会郡县”之于“郡邑”,“图经”、“山川”之于 “川溪”、“名山洞府”,“外纪”之于“蛮夷”等,然而《总目》是大大超过了《郑略》的。《总目》的

子目体系,基本上做到了类目名称明确,使各子目的收书范围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使多数地方志书都有类可归,而且比较恰当。《总目》地理类的子目体系,对后来以至近现代书目地理类的细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注释:

[1]这里用“地志图书”这个词似乎更精确一些,因为当时的地方志实是一些地志、图经之类,与今天一般所理解的“地方志”的概念还有较大区别。

[2]关于《国朝》的详细内容,因此书早佚,今已不可知,沈钦韩《汉书疏证》引隋志:“刘向略言地域,丞相张禹使属朱贡,条记风俗,班固因之作地理志。”故言:“《国朝》者,疑此是也”。

[3]这几部目录的分类,并不都是严格的四分,《隋志》便在四部之外,另附佛、道。

[4]当时的地志图书,多以图为主,文字只用以说明地图,故这种书有可能归入“图谱志”。

[5]在《隋志》中,佛道未入子部而列为附录,这固然是其不足之处,然并不影响其四部分类体系的完整。

[6]原书序中说有四部五十五篇,实际是四十篇。

转自《图书馆学研究》1985年06期


地方志在历代书目中的归属(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最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9大象的耳朵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