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2025-04-30

第一讲 科学精神、科研问题与挑战

一、科学精神及其内涵

我国最早论及“科学精神”的学者是任鸿隽先生。1916年,他在“科学精神论”一文中明确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在1941年所撰“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提出了三种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合,依理智为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毫不苟且。1996年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又作了进一步的扩展:平等和民主,反对专断和垄断;既要创新,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团队精神;求实和怀疑精神。2011年,杜祥琬院士在南开大学面向青年学生作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时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在于追求真理、造福人类,这也正是科学精神的真谛;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理性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以有利于社会为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实证精神,要求科学研究必须以唯真求实为原则,经得起实践检验,由科学精神自然导出了一系列的科学道德行为准则。

在国外关于“科学精神”的研究中,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Merton)的论述最为系统。1942年,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ethos)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综合体,科技共同体理想化的

1

行规范概括为普遍性、公有性、祛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通过被科学家内化形成科学良知。尽管科学的精神特质并没有被明文规定,但他可以从体现科学家的偏好、从无数讨论科学精的著述和从他们对违反精神特质的义愤的道德共识中找到。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莱科维茨(Robert Lefkowitz)在“科学精神”一文中指出,真正的科学精神尤其体现在激情(enthusiasm)、创造性和诚信三个方面。概括起来,国内外学者较为认同的观点是,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不同论者的侧重点不同。在任鸿隽看来,科学精神包括两个要素:崇尚实证和贵在准确。在竺可桢看来,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不盲从权威,不计利害,虚心,专心,求是。在周光召看来,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民主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求实和怀疑精神。综观各家所言,科学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求真精神,实证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包容精神,民主精神,献身精神,理性的怀疑精神,开放精神,等等。

2007年中国科学院向社会发布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涉及到“科学的精神”与“科学的价值”、“科学的道德准则”和“科学的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由此大致界定了“科学精神”的外延:①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科学因其精神而更加强大;②不懈追求和捍卫真理;③对创新的尊重;④采用严谨缜密的方法;

2

⑤遵循普遍性原则。

一个健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事业需要科学精神的引领。现代科学既是一种系统而复杂的知识体系,也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更是一个包含了科学方法、科学规范和精神气质的价值体系。人们很容易从SCI论文、研发资金的投入、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科学家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硬性指标来审视科学的范围、特点和社会功能,而容易忽视科学的精神性的一面。因此,犹如一个健全的人不仅要有强健体魄,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饱满的精神风貌以及独特的个人气质那样,一个发展良好的科研体系和科学共同体自身都应具备特定的精神气质和精神追求。

二、当前科技界的科学精神缺失与学风浮躁问题 (一)科学精神缺失

是指没有遵循科学共同体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进行科学(或学术活动的现象,它的直接表现是不遵循求真务实的理念,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不具备包容和开放的心态,不愿意为科学而奉献终生,不善于大胆地质疑,盲目推崇学术权威,在学活动的标准评判中掺杂了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民族、国家、阶级、个人品质等主观因素。例如,20世纪30—60年代,拉马克和米丘林的获得性遗传学说在苏联成为正统理论,代表人物李森科借助政治权威拒绝受到实验支持的孟德尔和摩

3

尔根遗传学,视西方遗传学家为敌人,将遗传学打上阶级的烙印。

(二)学风浮躁

主要指学界追慕虚名、急功近利的风气,它与学术研究所必备的理智、沉稳、严谨、求实的风尚背道而驰。当前学术界中比较常见的浮躁学风有:不安心从事系统、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而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粗制滥造,只求数量、不顾质量,企图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就获得高额的学术回报。

近几年来,我国科技界的科学精神缺失和学风浮躁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科研活动的功利色彩浓厚,过多地看重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得失,利用科研机会谋取私利。在商业利益冲突下,部分科研人员彻底忘记了科学的非私利性,追求不当利益;②迷信或畏惧学术权威轻信永恒不变的真理,部分丧失了科学的质疑和批判本性。在科研设计、研究方法选择、研究过程、技术标准、数据分析和成果应用等环节不能时刻保持批判意识和态度;③不遵循学共同体公认的科学规范和科研方法,缺乏必备的相关学科知识;学术态度不严谨,科学态度不端正,因主观倾向造成的系统性差错;④不愿意不断接受严格又系统的科学训练,不关注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把主要精力用在跑科研项目、拉关系、参加社会活动上;⑤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泡沫学术等不良现象,甚至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将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随意篡改、捏造实验数据,将本不具有创新型的成果贴上创新的标签,骗取公众承认而获取学术地位和物质利益,

4

企图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就获得高额的学术回报。

这些严重背离科学精神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正常的学术氛围,对于我国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十分不利。违背科学精神必然会对国家、学术界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是背离了求真精神,导致科研不端行为以及学术腐败屡禁不止,许多研究无功而返,浪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如王洪成“发明”水变油,周锦宇“发明”W形超浅水船等,完全超出了目前人类已知的自然科学知识,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程序,却在媒体和一些官员的追捧下,成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耗费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之后,所谓的创新发明无疾而终。二是误导重大工程项目盲目决策。目前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的匮乏使得一些重大公共项目仅仅凭借官员个人的喜好,缺乏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多种社会因素,这些决策失误直接导致经济损失。三是助长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伪科学和迷信泛滥。当前不少人仍然将人生命运寄托在问卜算卦、烧香拜佛之上,一部分年轻人迷恋星座算命。科学精神的缺失如不能尽快扭转,就会对国家、民族、党和兢兢业业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的发展产生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科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滋养。这就要求每一位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必须端正治学态度,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树立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必须耐得住艰辛和寂寞,坚持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科学方法,矢志不渝地坚持以自己优秀的学术成果为

5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引领学生走进古典名著的殿堂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