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县禹谟镇偏坡寨煤矿 2015年雨季三防工作实施方案
一、编制目的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和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以及《贵州蓝雁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关于做好2015年“雨季三防”工作的通知》(贵蓝投发〔2015〕7号)文件对“雨季三防”工作的要求,结合偏坡寨煤矿实际,主要针对偏坡寨煤矿目前的现状和特点,对“雨季三防”全面的认识,确定“雨季三防”工作内容,形成安全高效的“雨季三防”整体体系,杜绝水害、雷电、水灾事故发生,确保矿井安全度汛,特制定本方案。
二、编制依据
本方案主要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及相关法规和规章。
三、矿井概况
(一)偏坡寨煤矿《营业执照》编号为:52000000001081、该矿为整合建设矿井(由:原木林弯煤矿、原偏坡寨煤矿整合而成),整合后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吨t/a,2011年变更为30万t/a。整合后的偏坡寨煤矿于2008年10月取得了采矿许可证(证号:5200000830930,15万t/a),2012年10月取得了采矿许可证30万t/a采矿许(证号:C5200002012101120127404,30万t/a)。矿区面积2.5294km,批准开采深度为+1300m~+1000m。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为:2012年10月至2022年10月
1
2
(二) 贵州省煤炭管理局2008年11月17日行文“ 黔煤规字[2008]1305号”批准了【金沙县偏坡寨煤矿(整合)开采设计方案】,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遵义分局2009年1月5日行文“黔煤安监遵安审[2009]2号”批准了【金沙县偏坡寨煤矿安全设施设计】。贵州省煤炭管理局2009年1月21日行文“黔煤办字【2009】94号”批准该矿为第二批整合矿井。技改30万t/a《开采方案设计(变更)》于2011年3月4日经贵州省能源局批复同意(黔能源煤炭【2011】141号),技改30万t/a《安全设施设计(变更)》于2012年5月22日经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毕节分监察分局批复(黔煤安监毕【2012】060号);2014年再次对《开采设计方案(变更)》,2014年5月15日经省能源局《关于对金沙县禹谟镇偏坡寨煤矿开采设计方案(变更)的批复》(黔能源煤炭?2014?76号),变更后首采面在一采区轨道斜井南侧,首采面与接替工作面在同一标高;2014年《开采设计方案(变更)》调整首采工作面方向后,再一次进行《安全专篇(变更),《安全专篇(变更)于2014年7月31日经贵州省煤矿安全监察局毕节分局《关于对金沙县禹谟镇偏坡寨煤矿安全设施设计(变更)的批复》(黔煤安监毕?2014?23号);2015年3月12日建设工期到期已进行了延期工作并向相关煤炭主管部门进行了备案工作,本次延期5.5个月,建设工期至2015年8月29日止。
四、井田位臵、范围、水文地质情况及现状 (一)井田位臵、范围
偏坡寨煤矿位于贵州省金沙县禹谟镇同心村,行政区划属金沙县禹谟镇管辖。矿区距禹谟镇7km,矿区距金沙县城18km里,距金沙电
2
厂约22km,至遵义市约89km,经马家湾至贵阳约208km,经黔西至贵阳约200km,矿区地理坐标东径106°19′45″~106°20′28″,北纬27°19′30″~27°20′02″。
偏坡寨煤矿位于贵州高原中部的乌蒙山脉山区,矿区内为侵蚀低中山地貌,地势北东部高,向南、向西逐渐降低。矿区内最高点位于北部的坪子上附近的大坡顶,海拔标高+1477.2米,最低点位于南西部水库坝附近的冲沟,海拔标高+1150米,最大相对高差327.2米。一般高差 100~250米。
矿区内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因地势较高地表无常年流水,矿区南部发育有一条雨源性溪沟—偏坡寨溪沟,其流量受降雨量控制,具有明显山区雨源性特点,雨季最大流量0.1m/s。当地的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1150m。
矿区属中亚热带温湿气候,年最低温度为-3.6?,最高温度为40?。平均气温13.6?, 平均相对湿度78%,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75.3%, 年平均降水量1243mm, 日最大降水量101.2mm。
矿区内含可采煤层三层,即C5、C8、C9煤层,煤层总厚5.3m,煤层倾角28°左右,赋存比较稳定。
偏坡寨煤矿为整合建设矿井,于2012年5月开始进行矿井施工建设;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斜井综合开拓。
(二)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地面水包括降雪、降雨、河流、湖、池塘以及山洪等,这些水源一旦进入井下都可能形成水灾,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为防水害发生,
3
我矿对地面水作了调查分析,取得了第一手资料,矿区内发育的有些冲沟常年有水,枯季流量较小,降雨时暴涨。因隔煤层较近,导水裂隙沟通时,这些冲沟水容易灌入矿井,顶板形成淋水、成股出水,成为矿井充水的水源。
2、含水层、隔水层的划分及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1)九级滩段(T1y3)—弱含水层
岩性为暗紫色钙质泥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及粉砂条带,下部夹薄层生物泥灰岩。含水性弱。
(2)玉龙山段(T1y2)—中等含水层
岩性为灰至深灰色巨厚~厚层状微~细晶石灰岩为主,间夹暗紫色薄层钙质泥岩、页岩,中下部为浅灰、灰绿色中~薄层状泥质灰岩,局部夹鲕粒灰岩。其溶蚀裂隙、溶孔、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强,透水性中等。
(3)夜郎组沙堡湾段(T1y1)——弱含水层
为黄绿色、浅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含粉砂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性脆,顶部与底部常见薄层灰绿色蒙脱石泥岩。与下伏长兴组呈整合接触。含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
(4)长兴组(P3c)——中等含水层
岩性为灰岩、泥灰岩、硅质岩,其溶蚀裂隙、溶孔发育,富水性强,透水性中等。
(5)龙潭组(P3l)——弱含水层
岩性主要以粘土岩 ,泥质粉砂岩为主,夹数层煤层。地表出露相对完整,含层间裂隙水, 富水性弱,补给条件差,含水性甚弱,具相
4
对隔水作用。
(6)下二叠统茅口组(P2m)
厚层状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在矿区外的东面出露,岩溶发育,富水性强,其地下水类型为岩溶管道裂隙水。
(7)第四系(Q)——弱含水层
分布于地表低洼和缓坡地带,主要为坡积、洪积物等,松散,一般含孔隙水,渗透性强,含水性弱。
3、矿床充水源因素分析 (1)充水水源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本矿井各个地层的主要补给水源。导水裂隙沟通地表时,雨水可直接灌入井下。若没有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各个地层的地下水被矿井疏干,矿井涌水量将逐渐减少。
2)地表水:矿区内发育的有些冲沟常年有水,枯季流量较小,降雨时暴涨。因隔煤层较近,导水裂隙沟通时,这些冲沟水容易灌入矿井,顶板形成淋水、成股出水,成为矿井充水的水源。
3)老窑水:区内含煤地层浅部有开采历史悠久的已被关闭的老窑和小煤矿。现在无法深入查明其采空范围和积水规模。这些老窑和小煤矿大多有积水。开采浅部煤层与其发生沟通时,形成临时性的来势凶猛的突水、突泥,会导致透水事故。
4)第四系孔隙水:主要为滑坡、崩塌堆积物和其它第四系松散物的孔隙水,因其覆盖在含煤地层浅部,开采煤矿产生的导水裂隙容易与其沟通,使孔隙水落入井下,顶板形成淋水、成股出水,成为矿井充水的水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