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erature):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快时的环境温度 四、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促反应介质的pH可影响酶分子中的极性基团、影响底物和辅酶的解离状态,从而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
最适pH(optimum pH)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环境pH。五、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激活剂(activator):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 六、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抑制剂(inhibitor):能选择地使酶活性降低或丧失但不能使酶蛋白变性的物质。 酶的抑制作用分为可逆性抑制和不可逆性抑制两类。
4. 指出下列症状分别是由于哪种(些)维生素缺乏引起的?(1)脚气病(2)坏血病(3)佝偻病(4)巨红细胞贫血 答:(1) 维生素B1,(2)维生素C,(3)维生素D,(4)维生素B11 5. 简述酶活性调节的方式有哪些?
答:(1)酶原激活; (2)酶的化学修饰; (3) 酶分子的聚合与解聚; (4) 酶的构象变化--- 变构。 六 论述题
1. 试述糖酵解途径及其生理学意义。
答:意义:是动物机体在无氧或供氧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分解葡萄糖或糖原获得部分能量的重要方式。
运动和使役的动物肌肉,一些供氧不足的组织,如视网膜、皮肤、睾丸以及肿瘤等组织通过这个途径获得部分能量。
酵解途径与糖的有氧氧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以及异生途径都有密切联系。 2. 试述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其生理学意义。
答: 意义: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是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通路; 三大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枢纽。
3. 比较底物水平磷酸化、光合磷酸化与氧化磷酸化三者的异同。
答:不经过电子传递链,通过转移底物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高能化合物的高能磷酸键,直接形成ATP的过程。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即底物(基质)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的特点:
底物在生物氧化中脱下的电子或氢不经过电子传递链传递,而是通过酶促反应直接交给底物自身的氧化产物,同时将释放出的能量(一般通过高能磷酸键)交给ADP,形成ATP。底物水平磷酸化是微生物在发酵中产生ATP的唯一方式。在呼吸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
营养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P)H和FADH2,通过电子传递链将氢和电子传递给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同时偶联着ATP的形成,这种产生ATP的方式,即氧化磷酸化。
所谓光合磷酸化作用:是指光合细菌以光为能源,利用CO2(光能自养)或有机碳化合物(光能异养)作为碳源,通过电子传递链生成ATP的过程。
相同点:都是生成ATP。 不同点有:(1)氧化磷酸化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光合磷酸化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2)氧化磷酸化为2对H+泵到膜间隙,2个H+3次穿过ATP合成酶形成1分子ATP。光合磷酸化是3对H+泵到基质中,3个H+2次穿过ATP合成酶形成1分子ATP;(3)需要的条件不同:氧化磷酸化不需要光,光合磷酸化需要光;(4)类型不同:氧化磷酸化有底物水平的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水平的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有环式和非环式两种。 4. 试述尿素循坏的过程及其生理学意义。
答: 生物学意义:有解除氨毒害的作用,减轻CO2溶于血液带来的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