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因此,即使在相同的培训条件或相同的学习环境下,也会得到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教育理论上一直强调因材施教,即教育要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企业员工培训同样应该遵循这个原则,但实际上的员工培训却极少关注到受训者的个体差异对受训态度的影响,或者是培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重视或无暇顾及这种差异;或者是缺乏这种差别化培训设计的能力,只是简单复制大学或别的企业的课程,根本不可能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或者是一些培训师缺乏这种差别化培训的能力,面对什么样的受训个体都是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方式;或者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员工数量限制而难以做到区别化培训;又或者是出于对培训成本的考虑,希望一次投入能够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不难看到,许多企业往往无视课程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将不同职务、不同岗位、不同文化层次的员工安排在一起受训,形成从部门经理(甚至总经理)到部门员工、从车间工人到营销人员、从技术人员到普通工人、从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到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文化程度的员工济济一堂的“壮观”景。 2.受训员工的学习动机不同
心理学对动机的定义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引起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是一种内部刺激。Houle认为成人参与学习活动可分成三种动机类型,目标取向是以学习作为完成明确日标的方法;活动取向是参与学习是基于学习环境的意义,而与学习活动的目的或内容无关;学习取向是为求知而求知。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学习动机的主要成份是学习兴趣和意向。前者指对
学习活动或内容力求认识的意识倾向,后者指通过学习想要达到目的需要,二者在学习中具有不同的角度。学习动机是推动成人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王春生进一步将学习动机的作用归纳为三点,首先,驱使和推动成人投入到学习中并指引学习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其次,影响和制约成人对学习内容、方法、形式的选择:第三,决定和促使成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效率。 成人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影响非常巨大, 受训员工对企业培训的各个环节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了企业培训的效果。 (二).认真开展培训工作前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良好的准备是万事成功的一半。企业要成功的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前相关环节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尺度。其中,培训前的调查和培训目标的合理定位是重点工作。 1.全方位培训前的调查
企业在开展培训工作前,需对培训目标与内容进行调查。运用Rossett提出的基于意图的培训需求方法进行培训调查。需求调查中应从不同角度收集具体信息。企业里的员工素质存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年龄性别、部门职务、性格爱好等多种差别。要使培训取得最大效益,就要事先对员工的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分类,准确地制定培训方案和内容,做到有效利用资源。 2.企业培训目的分析
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面对竞争的压力,对业绩回报的要求等,企业进行培训的终极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训是
一种投资行为,投资是讲求回报的,而培训产生效果又是一种内化的转变过程,因此,企业培训目的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企业目的和个人目的,并采取有效办法将其统一。
企业培训的双重目的,一方面企业通过培训希望在提高员工知识、技能、观念等的同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员工也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以增强自身职业竞争力。只有这两方面的目的出现交集时才能达到企业的培训目的,而且交集越大,企业的培训效果越明显。
在对培训目标和内容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被培训人员进行培训方式、培训地点、培训讲师等的调查,结合培训内容,针对培训费用预算做出具体的培训选择。 (三)完善企业培训机制的建设
企业员工培训机制要由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配套政策和制度来构建,只有制度配套,才能发挥培训机制的整体功能。因此,企业培训机制的建设应从多角度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1.建立领导机制,重视员工培训工作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资源。企业应将员工培训当作一项重要战略来抓,通过制定和实施员工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的机会,激发员工的潜能;并使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利工具。在培训中,企业的决策层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计划性、参与性往往对培训效果起着主导作用。成功的培训管理尤其需要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参与支
持,否则培训工作从源头就会被卡死。因此,必须建立领导支持机制。首先,领导要重视建立和完善企业培训体系,包括组建企业的培训领导小组、培训管理机构等,对这些机构和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考核办法。其次,企业决策层要对企业的年度和中长期培训规划,以及重要技术业务骨干的培训进行研究,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还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将企业的真正需求编制到课程中去,尽可能地防止培训内容与企业的实际脱节。第三,企业决策层要对培训费用给予支持保证,其数额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员工工资15%的比例,并根据实际需要把培训费用列入企业预算,适当留有余地,保证开支。 2.明确培训原则,做到有的放矢
正确的培训原则反映着培训过程的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同时,它产生于培训实践经验总结而又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实践性,是人力资源主管和培训教师从事培训活动所应遵循的准则。 3.建立需求机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有效而恰当的培训不是盲目的、随意的、无计划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这就要进行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指了解员工需要参加何种培训的过程,这里的需求包括企业的需求和员工本人的需求,一般以前者为主,但也要引发后者才能使培训有效。 需求分析的科学性、正确性,直接关系到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效果考核的科学性。企业必须重视并认真做好培训的需求分析,制定出年度和中长期培训规划,每年都要根据实际变化和实施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科学的需求分析机制是根据新科技的发展、工作的需要、企业的发展战略
与规划,以及企业现有人员的情况来确定的。在实际的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当中,组织分析和工作分析都较多的被关注,而人员分析则较多的被忽略。这也是直接影响企业培训效果的直接因素。培训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培训需求分析的科学性,而且也取决于企业与员工需求统一的程度。因此,企业务必要开展人员分析,同时在进行人员分析时,一是要同员工自我评价相结合,二是要同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若企业能将这三种分析资料综合起来,并依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定能使员工培训有针对性,并取得好的培训效果。总之,企业应整合企业和员工的培训目的,以使培训目标准确,培训的内容符合实际需要。
4.制定科学培训计划,选择培训方式
开展培训工作前,应明确如下问题:谁应该接受培训?何时接受培训?在何处进行培训?培训计划是什么?怎么样管理培训过程能保证培训质量等等。培训计划是根据企业近、中、远发展目标制定的员工培训方案。一个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能够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培养员工的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企业应对员工培训的内容、方法、师资、课程、经费、时间等有一个系统、科学地规划和安排。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员工,提出不同的培训目标,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使这个计划既符合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企业目前的工作需要。企业自身只有根据自身的条件及培训目标来选择培训方式才能保证培训效果。 5.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