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要树立语文教学观,就要注意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语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实践 生活实际 语文教学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捏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的气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使原本的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同时有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超越语文教材,超越语文课堂,让生活进入语文课堂,使学生的生命里充满浓浓的语文情。
一、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融通
“课堂是小天地,天地是大课堂”,语文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教育过程,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现在的语文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有一定的时空距离,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例如:教学《南泥湾开荒》这篇课文,由于那时侯的背景学生不了解,,所以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南泥湾开荒时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课外学唱《南泥湾》这首歌,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感受了三五九旅战士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兴趣盎然。又如老舍先生的《猫》一文,猫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可在课前向学生提
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先让学生自己写写关于猫的特点,然后与课文进行对比,这样老师就可以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猫,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通过生活中所见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一举两得。
二、 立足文本,积极开展阅读实践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立足课内,注目课外,积极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教师立足课内知识,让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比如学习了《密林怪客》后,激起了学生爱护野生动物的热情,教师就抓住时机布置学生阅读《珍珠鸟》等文章,唤醒学生的爱心。读完文章,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当被送回竹林的猴子们又来了,它们会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又如《老师领进门》一文,是一篇感谢师恩的文章,在教学中,上到学生情感喷发时,课外补充刘绍棠写给老师的诗,让他们有感情地吟诵,这样不仅深化了课文的内容,还调动了学生原有的情感积累,使他们写出的感谢师恩的文章至情至切,这种创造性地拓展延伸,给课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三、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实验中的难点。学校、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地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
教师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作业和语文实践作
业。如:自己搜集、整理成语、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积累型的作业;在校园内、班级教室、自己家及房间的适当位置书写、粘贴警示语或标牌;常给远方的父母、朋友写信,编发短信息,在虚拟的环境中与人交流等语言运用作业;开展调查、访问、研究,鼓励学生写调查报告、写访谈录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语文的快乐,感到语文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如在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课外去寻找类似的送别诗,有能力的还可以仿照着诗的内容课外写成小短文,更甚者模仿着写写送别诗,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赵州桥》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找找自己家乡的古桥,对古桥的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整理成文,这样类似的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调查访问的能力,而且还锻炼各自的胆识,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使语文真正回归到生活中去。
语文教学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生活处处皆学问,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习语文,不为生活而学习语文,语文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巧,让生活进入课堂,使课堂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教学月刊》2005 .12 2、《小学教学设计》2006 .12
3、《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6 4、中国语文网《浅谈小学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