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2)

2025-07-15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融合

1.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元与各蒙古汗国密切,推行开放的政策。

2.表现: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与汉族融合,被统称为汉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明的建立和君权的加强

1.明的建立: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都城:应天(今南京) 2.加强君权的措施:

(1)朱元璋时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2)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3)利用厂卫制度实施恐怖专政,以强化君权。 二、清朝的建立和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的建立和入关

(1)后金的建立:时间:1616年;建立者:努尔哈赤。

(2)清的建立:时间:1636年;建立者:皇太极;都城:盛京。 (3)入关:1644年,攻入山海关,迁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者:雍正帝

(2)职能:跪受皇帝旨意,传达执行。 (3)特点: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3)作用: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三、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1.八股取士

(1)选题范围:《四书五经》

(2)行文观点:宋朝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3)实质: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 (4)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文字狱

七历史下-6

(1)目的:为了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2)含义:是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 (3)危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第11课 明朝的对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2.概况:

(1)时间:1405-1433年 (2)次数:7次

(3)第一次下西洋:时间:1405年;出发地: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境内);路线:从刘家港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最后到达印度古里返回。 (4)最远到达的地区: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意义: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他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1)概况:开始:唐朝;加速: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后期超过10万人.

(2)贡献:带去了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与当地人一起辛勤劳动,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1.倭寇的含义: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人们称这些人为“倭寇”。

2.背景:明朝中期,朝廷腐败,边防松弛,倭患日益严重,致使东南沿海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3.概况:招募当地农民和矿工,组织戚家军;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清浙江倭患;随后扫平广东、福建倭患,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17世纪20年代,荷兰殖民者霸占了台湾。

2.经过:1661年,从金门出发,攻破赤坎城,1662年收复台湾。

七历史下-7

3.意义: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三、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 2.概况:1685和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 3.《尼布楚条约》 (1)时间:1689年

(2)内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3)意义:从法律上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3课 清朝对边疆的统治 一、清对西藏地区的治理

(1)册封: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帝)

职权: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享有行政、财政、外交等方面大权;督办“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作用: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清对台湾地区的治理 (1)收复台湾:康熙帝,1683年

(2)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巩固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三、清对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治理

(1)对蒙古:平定葛尔丹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2)对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

四、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南到南海诸岛。

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一、康乾盛世

(1)形成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的个人才能,人民的辛勤劳动。 (2)盛世表现:

七历史下-8

农业方面:①水稻等粮食作物大大提高。②棉花种植面积扩大。③明朝中后期引进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得到推广。

手工业方面:①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有了新的突破。②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③松江等地的棉布畅销各地。 商业方面:商品流通更加广泛,商业更加发达。

二、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腐败,军队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三、闭关锁国

(1)原因:打击沿海抗清力量;抵抗西方国家的侵略。

(2)表现:禁止商民出海、限制对外通商并颁布一些条例和章程。

(3)变化:由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到放宽海禁,开放广州、宁波作为通商口岸,再到乾隆年间加强限制,只开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最后形成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作用:积极: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作用。消极: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九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一、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

(1)发明:隋唐。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咸通九年)的《金刚经》。

(2)发展:唐朝末年,成为新兴的手工业。宋朝时,进入全盛时期。 2.活字印刷术

(1)发明:北宋中期,平民毕昇。 (2)传播:传到日本、朝鲜,元朝传至欧洲。 二、指南针

1.司南的发明:战国时,利用天然磁石发明司南。

2.指南针的发明:北宋,发明并应用于航海,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的国家。 3.罗盘的发明:南宋初期,指南针开始装入到刻有度数和方位的圆盘中,近代称之为“罗盘针”或“罗盘”。

4.指南针的传播:12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三、火药

七历史下-9

1.发明:唐朝炼丹家发明。

2.应用: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器应用广泛。 3.传播: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四、四大发明及意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第16课 建筑奇观 一、赵州桥

(1)朝代:隋朝;(2)设计及建造者:李春 (3)特点: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二、大运河 (1)隋朝大运河

中心:洛阳;两端:东南起余杭(今浙江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四段(从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全长:2000多千米。特点: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元朝大运河

会通河:山东临清到东平。通惠河:通州到大都。作用:缩短了江南到大都的距离。 (3)影响: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明长城

(1)目的: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

(2)两端: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6000多米。 (3)特点: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四、故宫:(紫禁城,宫城)

(1)北京城:明成祖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由宫城、皇城和京城组成。 (2)故宫:地位:明清的皇宫,北京城的核心。

构成:前朝和内廷。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文华殿、

武英殿,使皇帝举行大典、筵宴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

特点: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七历史下-10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最新人教版(2024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