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2024级)讲义内容

2025-10-0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讲义

概 论

1.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时代背景。

第一: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

知识时代与信息时代的特征是知识的密集与信息的扩充,而职业的发展将会与知识和信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一个人要想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的良好状态,这个时代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要求、网络信息以紧跟时代步伐和职业前沿、学会生活以提升个人心智和幸福指数。

第二: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人,十年前的2003年该数字是187万人,十年增长了近四倍,而1999年该数字也仅为85万人。

2002年和2012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5%和30%。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大学毛入学率小于15%为精英化教育阶段,大于15%而小于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于50%为普通教育价段。

第三: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悄然到来。

当今世界,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深入,而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解放、个体的精神自由在不断追求、个性发展的空间在不断拓展。

职业生涯只在一个单位实现的可能性在减少,工作岗位、职位、单位的变动性加大,即终身就业的传统观念被拥有终身就业能力所取代。同时就业和失业风险随之增加。

总之,在以上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帮助同学们了解自己并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以及实现成功就业和满意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广大学生也越来越注意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1

2.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现实意义。

第一:助力人生发展。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一种寻找目标的动物,他生活的意义仅仅在于是否正在寻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

人生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规划本身就带有阶段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将人生发展的阶段性体现、确立和完成的过程,其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提高时间效率。

职业生涯对一个人来讲,其时间平均占到了一个人从20多岁到60多岁这个年龄段中可利用的社会活动时间的70%以上。

在目标坚定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与适当的管理是提高时间效率的体现。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到形成自身优势;从科学方法的运用,到个人才智的发挥;从工作能力的提升,到个人事业的成功。

第三:实现自我价值。

对毕业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毕业后都留下了诸多遗憾,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大学期间没有抓紧时间,二是没有很好地利用大学的资源。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体现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正像一句名言:“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并非我的责任,但怎么安排此生却是我的责任。”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意义就当前现状而言,要避免这种说法。 大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一种有趣的说法:大学四年生活如同鲁迅先生的四部作品集,大一开始《彷徨》,大二想《呐喊》,大三如同《坟》,大四要《朝花夕拾》。

就大的方面而言:一是唤起生涯规划意识;二是提升生涯觉察能力;三是审视自身发展状况。这也是我们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的主要意图。

2

第一讲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知识

本讲从职业的产生、演变及发展入手分析职业的含义与特征、职业的分层与分类;从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其目的与意义并阐述如何进行成功性评价;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阐述了相关理论;从职业生涯管理的角度阐明提升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并就人才测评进行了全面讲述。

第一节 职业的相关概念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1.职业的定义

职业是指在业人员所从事的有偿工作的种类,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有稳定、合法收入的活动,既是人们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也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有稳定、合法的收入是职业这种特定的劳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主要特点。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进步的标志。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职业的数量、种类、结构、要求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 2.职业、工种和岗位的区别

一般一个职业包括一个或几个工种,一个工种包括一个或几个岗位。 工种是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特征或者服务活动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目前,大多数工种是以企业的专业分工和劳动组织的基本情况为依据,从企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管理的普遍水平出发,为适应合理组织劳动分工的需要,根据工作岗位的稳定程度和工作量的饱满程度,结合技术发展和劳动组织改善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划分的。

3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而形成岗位规范,这是构成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3.职业的五大要素

(1)职业名称:职业的符号特征,它一般是由社会通用称谓来命名。 (2)职业主体:从事一定社会分工活动的劳动者,必须具有承担该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资格和能力。

(3)职业客体:职业活动的工作对象、内容、劳动方式和场所等。 (4)职业报酬:通过职业活动所取得的各种报酬。

(5)职业技术: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运用的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思维技术的总和。

职业要素体现了职业是社会与个人、整体与个体的联结点,社会整体依靠每一个个体通过职业活动来推动和实现发展目标,个体则通过职业活动对整体做出贡献,并索取一定的回报以维持生活。整个社会因众多的职业分工和从业者的工作而构成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结构。 4.职业的意义

职业对于个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人谋生的需要,同时也是贡献社会、实现自我的途径。

(1)职业首先是谋生的手段。“民以食为天”,个人通过就业实现生存的需要,获得个人最基本的安全感。在谋生的过程中,个人通过职业活动为社会创造着无尽的财富,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保障。

(2)职业使人获得了社会地位。职业依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和形式,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集团,即不同的社会层次。它区分人们在社会劳动分工中的具体劳动方式及承担的具体工作类型。一方面,由于各种职业主体的劳动方式、经济收入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层次;另一方面,又于由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稳定的等级、地位

4

与身份。

(3)职业为个人发展自我个性、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空间。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离不开职业活动。职业包括了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及其奋斗目标,个人只有以工作岗位为起点,才能实现与社会整体的融合。一个人将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出色地运用于职业活动时,就会创造出一定的效益来回报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职业活动,一方面满足了个人对社会、集体与单位的归属感,并提供了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场所;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个人对归属、爱、尊敬与被尊敬的需要。

5.职业的特性

职业特性反映了职业主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与其他形式的劳动相区别的本质属性。

(1)社会性。职业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每一种职业都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体现了对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职业的社会特性反映出不同的职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不同的职业人应当了解自己承担的职业角色,完成自己的使命。

(2)经济性。职业活动是以获得谋生的经济来源为目的的。劳动者在承担职业岗位职责并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索取报酬,获得收入。一方面这是社会、企业及用人部门对劳动者付出劳动的回报和代价;另一方面劳动者以此维持家庭生活,这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

(3)技术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的技术特性标示了职业的专业色彩。尽管每一种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技术性要求程度不同,有的甚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它们都是职业得以存在的基本表现形式。因此,自职业诞生之初,社会上就不存在没有技术的职业。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职责要求,能胜任和承担岗位工作的人,除了达到该岗位职业道德、责任义务、服务要求以外,至少要达到持证上岗的技术水准。

(4)稳定性。任何一个职业都要经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从发展到

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2024级)讲义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年10月《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真题及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