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教具准备:ppt 设计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图上有谁,在哪里,在干什么? 2、走近毛泽东
课件展示一组毛主席和群众在一起在图片,感受毛主席关心群众的品质。(配《东方红》背景音乐)
(二)预习检测 1、认读生字词。 2、解释词语。
3、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三)引导自主学习
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毛主席在花山三件事。请同学们划出能体现毛主席高尚品质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并读一读,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合作学习
三件事中毛主席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让你感动?感受到他是一位怎样的 主席?
1、第1、2、3小组讨论第一件事,第4、5、6小组讨论第二件事,第7、8、9小组讨论第三件事。
2、小组成员交流划了哪些句子。
3、小组内每个成员选个句子谈谈体会。 4、你体会到这是怎样的一位主席? 5、四人有感情的读所划句子。 (五)导学重点
1、第1、2、3小组汇报受感动的句子。 ①三号同学汇报(读句子,说感受)。②小结:毛主席您是一位__________的主席,我们______您。③第1、2、3小组有感情的读这些句子。 2、各小组依此汇报。 (六)小结提升
1、课文通过记叙毛主席在花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件事,通过对毛主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他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质。
2、课文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为什么这样写。 有效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二种教法我的反思:
第一种教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的是教师的教,而第二种突出的是学生的学。第一种教法我出示了四个思考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其实已经是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当中,看似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其实跳不出老师的如来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重点引导解决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疑难问题。我从预习题入手,了解学生课前对课文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主学习,先解决一部分问题,理出疑难之处。再让学生讨论交流,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老师再稍作引导,归纳。整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多管齐下,尽享诗歌韵味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后写下的一首诗。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看着教案,回想这节课,我多管齐下,让学生尽享诗歌的韵味: 1.资源整合 情境体验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前,我播放了一段《长征》的纪录片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图片,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从他们的发言谈感受可以看出来。
配合诗歌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逶迤五岭、磅礴乌蒙山、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注重朗读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 开课不久,我播放了朗诵范读,用范读的激情感染学生;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带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情景理解感受朗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背诵??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3.巧用资料 解疑释惑 我通过 “资料袋”,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我看到了令我激动不已的一幕:学生还深深地沉浸在文本里,朗读是那么充满感情,神情是那么专注,情到深处,我还看到了许多双噙着泪光的眼睛,听到了他们深情的声音?? 《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之我见
什么是场面描写?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展开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进行描写。在记述活动的文章中,常常要遇到场面描写。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场面呢?今天教学《开国大典》一文后颇受启发。 一、动静结合,写好场面 二、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三、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场面描写要言之有序,可以按空间顺序一步一步地描写,先分说,后总说。也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先总说,后分说。这样, 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开国大典》一文开头总说“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然后说“典礼前”“典礼时”“阅兵时”“游行时”等内容,使文章井然有序,易于阅读。 四、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要抓住特点来进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在有限的空间里写出场面的特点,做到点面结合。对全局的描写要干净利索,不可拖泥带水,对典型的、生动的细节要精心描写,不可一笔带过。《开国大典》一文中毛主席怎样宣布立国,怎样宣读公告,怎样向空军招手,怎样向人民群众呼号,等等都是典型描写。这样,毛主席置身于一个规模宏大,热闹非凡的总场面中,点面和谐统一。 平凡的父爱,超人的胸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殉职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学习《七律·长征》时,我们认识了一个诗人毛泽东,感受了他诗歌的大气磅礴;《开国大典》中认识了伟人毛泽东,感受到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无限热爱;《青山处处埋忠骨》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父亲平凡的一面。所以,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交流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联系、调动学生的家庭亲情指导学生去感受。如“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我组织学生想象、讨论:接到长子毛岸英殉职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干什么,想什么,是什么神态,你见过类似的情景吗?他为什么整天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学生由于年龄较少,不能完全理解内容清晰的表达出来,只有通过读来表达出来。
本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读读、议议、读读,特别是学生交流了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后,专门安排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领略了父爱的伟大。 篇八: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范磊琴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根据它在内容安排上的特点,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看一看。
开国大典这个盛况,事件重大,意义深远。在电影、电视中常见播放,也可见到图片。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多媒体设备,这是很好的资源,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收看“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二、画一画。
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侗”字形广场的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我引导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侗”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三、写一写。
课文第二段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广场上的会场布置,这是一个极好的写作训练的题材。我思考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来介绍一个场景。刚开始,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场地来写,心想这样可以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余地,可是当学生把作业交上来后,我才发觉我这样的布置无疑是给自己出了难题。学生的描写五花八门,有好多我根本不知道,也就不能判定学生的叙述是否符合要求,这实在是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看来必须选择一个既要是学生都熟悉的,又是学生有东西可以写的。在思考了之后,我将眼光落在了我们的新校园上。我们的学校是新建成的,校园是欧式建筑,面积很大,我们迁入新校园已经一年了,学生对校园环境 十分熟悉了,绝对有物可写。而且在讲评时,因为是学生最熟悉的,所以人人可以参与,这才是真正达到了我当初设计此题的初衷,何乐而不为。于是第二次进行写话练习,学生写的明显比第一次好,在讲评的时候,每位同学都很投入,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这既是给同学做点评,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写作,真可谓一举两得。
没想到新校舍还为我的语文教学出了力,真是意想不到啊!紧紧抓住校园环境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这应该渗透到我的日常教学之中。 篇九: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首先要引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我会提问有没有人知道开国大典是哪一天,并在导课时运用多媒体软件,播放当时的报道和照片,并让同学们描绘出照片中发生的人和事,从而引出本篇文章——《开国大典》。
本篇文章的重点是了解开国大典的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过程;难点则是要学会缩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篇文章尽可能的缩到最小篇幅。所以在授课中我会侧重于熟读课文,并让学生总结每段段义并根据段义划分部分,总结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本篇课文要求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响起一阵掌声”。由于这段课文的背诵有六小节,难度较大,所以我引导学生分小节的熟读背诵,每小节在背
诵重要仔细阅读、一句一句的读、边读边记,直到完全背诵下来。我会要求同学自主的完成课后的问题,熟记生字和成语解释,并且课后复习。 篇十:《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烧杠小学 王丽红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3000多字,学生默读一遍最快也要3分钟,朗读一遍至少要6分钟。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我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第一课时引入部分,对开国大典的背景进行介绍展示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教学时我还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 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我作出以下反思: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我自认为在解题这个环节做得比较好。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的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检查了自学情况,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本课时的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既整体把握了文章,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但由于是借班上课,老师与学生之间不熟悉,缺乏默契,而且一下子走进许多陌生的
老师一起听课,学生表现得比较紧张。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放松,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适时对学生进行赞扬,希望学生能因此放松心情,愉快地学习。
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时,必须要充分地让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才能使教学别样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以上不足之处多加留心,争取以后能使课堂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