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成果 开拓创新

2025-08-14

巩固成果 开拓创新 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2008年春季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

彬县永乐中学校长 王春耕

彬县作为陕西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县,于2002年秋季中小学起始年级同时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迄今整六年时间,现就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惑向各位领导、教授、同仁进行交流,不妥之处请各位予以批评指正。 一、 课程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

六年来,我们抢抓机遇、与时俱进,以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以课程改革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以课改试验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多层面全方位推动我县基础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1、师资培训扎实有序。

首先教师培训卓有成效。一是全员培训,轰轰烈烈。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教师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丢下孩子,放下家务,背着干粮,骑上自行车,不怕山高坡陡,不怕酷暑炎热,坚持到培训点参加通识学习。二是专题培训,有声有色。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课程标准,教材解读,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省市教学能手上示范课传经送宝,推荐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为课改工作强化意识,疏源正流。三是校本培训,持之一恒。六年来每年暑假开学前,我校都安排有3—5天校本培训,集中时间,采取

不同形式,组织教师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集体备课,收到很好的效果。

2、 评价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学校建立发展性评级体系,力争使评价宁日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规范化。为此,我校在教师评价上,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修订出台了《永乐中学试验教师评价细则》,在原来对教师进行“日常规与教学成绩”两大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师德修养、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科研能力等评价内容涉及教学工作中的计划总结、教学成果、教学教案、学生作业、案例分析、反思记录、教学日记、教学成绩等方面;二是在评价形式上注重以人为本,力求发展这一原则,实行“七表一册”评价法,即管理人员评教表、教师自评表、教师互评表、学生评教表、家长评教表、教师定量评价表、教师定性评价表、和教学质量册,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学生评价上,我们采用成长记录袋册的形式,内容涉及学生的道德品质、文明礼仪、学习策略、学习效果、特长爱好等方面,将学生成长情况,全面的记录在册。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师生发展,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 3、 教育科研十分活跃

我校把科研作文课改工作深入开展的突破口,成立了课改科研指导小组,主要研究解决新课程的目标管理,资源开发,教师培训,教学评价制度保障等方面问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科课改教研组,

主要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边试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活动促课改。

学校每月开展一次“落实新理念、改变旧教法”的听说评活动,对课堂中仍然沿用旧教法的教师,及时予以指导矫正,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随后跟踪检查落实,对那些教学观念转变慢,“穿新鞋走老路”,驾驭课堂能力不强的教师,由学校领导分包到人,节节听课指导矫正,直至达到要求为止,经常召开课改研讨会,小结会,上研讨课、对比课、观摩课,对优秀课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积累,针对存在的普遍问题拟订研究专题,将专题研究与研讨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艰苦努力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截至目前,我们已积累了较有价值的各类课改论文、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课堂实录、课件设计等总计310份(件),并有15篇分别或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市级课题“改革课堂结果,优化教学过程”“新课程教学评价”“家庭医疗保健”三个研究课题通过了市级验收。

4、课堂教学出现生机

六年来课程改革实践的最大收获仍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二是大部分教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重视学生的体验,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三是重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多数教师在课堂

上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插图、游戏、课件等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脑、手、口、眼、耳等功能,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的意识明显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提高了。

5、 校本课程开发及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引起重视 一是课程开发渐趋规范。我校从学生需求调研、资源调研、方案制订、教材编写、审议到校本课程的确定、论证报告等环节科学有序,在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效果显著。

二是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小学以“生活小常识、行为习惯养成、家乡风土人情、自然科学”为主题,中学以“美工制作、模拟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创作剧本”和“《社会口语》、《家庭医疗保健》、《走出大山》”等使课程已初步具备了自己学校特色。大部分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都能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当地的课程资源,学生自己发明了报警器、切割机和“古彬悠悠话沧桑,煤海烟波梨枣香”调查研究活动体现了地方特色。

二、 当前课改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们在课改工作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管理缺乏创新,特色不够鲜明。个别学校不立足本校实际,不考虑学校规模,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致使学校管理,千篇一律,不重视过程管理,只注重管理结果,不管师生是否发展。用僵化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人,见“物”不见“人”。

二是观念守旧。一些教师抱残守缺、思想僵化,依然按照原来的套路教学。好多教师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甚至陶醉于自己传统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固步自封,甘作“套中人”。

三是教师素质亟待提高。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尤其是农村理科教师不足,体音美教师匮乏,外语教师有待提高,致使难以撑起课程改革特别是农村这片蓝天,师资培训任重道远。

四是课堂教学问题突出。目前有许多教师对课改理念理解肤浅,认识偏颇,致使课堂教学问题百出;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许多教师无法把握自己的定位,无法做到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或相对平等的地位上,越俎代庖;新课程倡导“合作、教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师课堂上不管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分小组讨论交流;所有这些都是对课改理念的曲解,是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课堂教学不拒绝新形式,但不能刻意追求新形式。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才是教学的本真。

五是教学、科研不能有机结合。“教而不学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也是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只搞教学,不搞研究,认为教研是专业人员的事,甘作“教书匠”,不愿成为教育家。

六是“瓶颈”问题依然存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评价、研究性学习依然是课改工作发展的“瓶颈”。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因材施教,因趣选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评价仍单纯以分数论学生优劣,以考绩论教师短长,新


巩固成果 开拓创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炒饭大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