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总述 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政治 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经济 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文化 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1
一、夏、商、西周政治制度
1.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3.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1)分封制: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分配土地和人口的制度,形成了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制度。
(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1.由分裂到统一: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到破坏;秦灭六国,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
2.封建制度确立: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1.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四、两汉时期的政治(公元前202~公元220)
1.中央集权巩固:汉初郡国并行,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在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
2
2.君主专制强化:汉承秦制;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教育制度: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县学,学习儒家经典,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
1.先秦时期“家国一体”的形成与演变
(1)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系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拨:“家国一体”体现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并没有改变“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模式。这种模式也被称作“家国同构”。 [真题例证1] 家国同构对中国古代统治者执政理念的影响
(2016·海南单科,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 B
解析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考向预测1] 君臣尊卑秩序与宗法制的瓦解(君臣尊卑所反映的“家国同构”)
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这是因为此做法( ) A.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 B.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 C.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D.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3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的神主臵于鲁闵公之前”不符合宗法顺序,但由于其为国君之父,从宗法的角度也有道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周王的反对,故B项错误;鲁僖公曾为鲁闵公之臣,这样做是与君臣之礼不合的,故C项正确;材料关于牌位的摆放没有涉及继承制问题,故D项错误。
2.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至秦汉政治的10大变化 (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 (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 (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 (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 (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
(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
点拨:变化的关键是权力和血缘。权力分散→权力集中,顺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贵族政治→官僚政治,顺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需要。 [真题例证2] 郡国并行制的实践与矫正 (2017·课标全国卷Ⅰ,25)下表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出从汉高帝到汉武帝,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由15郡发展到108郡、国,这反映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从而使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C项正确。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4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郡级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