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解答: 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正确; 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正确; C、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C错误; D、产前诊断可检测某些基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识记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下列有关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相对稳定 B.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C.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D. 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4、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解答: 解:A、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皮肤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分析综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皮肤、血管、内分泌腺等,最终使机体体温维持相对平衡,A正确;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B错误; C、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C错误;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水盐调节和兴奋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中档题.
第6页(共13页)
5.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考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其中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加快;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减慢;cd段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e段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解答: 解:A、c点酵母菌种群数量数量较多,故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A正确;
B、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O,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C正确; D、本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要求考生识记种群数量特征,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尤其是S型曲线的增长率变化情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难度适中.
6.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是达尔文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B. 生长素的分布不受环境影响 C. 生长素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D. 生长素的合成需要关照条件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生长素的发现、分布、运输和合成,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 解:A、达尔文并没有发现生长素,只说明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A错误;
B、生长素的分布受光照、重力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错误; C、生长素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植物在黑暗条件下也能生长,也能合成生长素,故生长素的合成与有无光照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发现、分布、运输等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第7页(共13页)
A. c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 B. 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O
C. 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 D. 本实验不存在对照,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7.下列生物学研究中所选择的技术(方法)恰当的是( )
14
A. 用含有C的二氧化碳来跟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 B. 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确认基因突变 C. 用样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基因突变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种群密度的调查和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14
解答: 解:A、用含有C的二氧化碳来跟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A正确; B、用显微镜只能观察染色体结构,不能观察到具体的碱基组成,B错误; C、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C错误;
D、鼠的体积较大,运动范围广,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技术与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愈伤组织经脱分化形成植株的过程离不开植物激素的调节 B. 至少需经过两次筛选才能获得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C. 通常选用囊胚或原肠胚进行胚胎移植
D. 聚乙二醇(PEG)可作为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剂
考点: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胚胎移植.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外植体
愈伤组织
胚状体→新植体.
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3、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项目 细胞融合原理 细胞融合方法 诱导手段 用途 植物体细胞杂交 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 去除细胞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获得杂交植株 动物细胞融合 细胞膜的流动性 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灭活病毒等试剂诱导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之一
解答: 解:A、愈伤组织经再分化形成植株的过程离不开植物激素的调节,A错误;
B、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至少需经过两次筛选才能获得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第一次是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是采用抗体阳性检测的方法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正确;
C、通常选用桑椹胚或囊胚进行胚胎移植,C错误;
第8页(共13页)
D、聚乙二醇既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也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具体过程及条件;识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掌握两次筛选的方法及目的;识记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64分)
9.图1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活动图解,其中①~⑤表示代谢过程,A~F表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图2我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过程⑤为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物质E是 [H] ,叶肉细胞中的C6H1206作为反应物直接参与代谢的场所有 细胞质基质 ,叶肉细胞在光下可进行的代谢过程有: ①②③④⑤ (用图中数字来未表示)
(2)图2中,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 不变 (填“增强”/“减弱”/“不变”);t3→t4段,图1中①的变化是 增强 (填“增强”/“减弱”/“不变”);0→tl段,细胞中C6H1206的含量 不变 (填“增加”/“不变”/“减少”).
(3)提取该绿色植物叶片中的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较小的是 叶绿素b .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暗反应,⑤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表示[H]和ATP,B表示ADP和Pi,C表示氧气,D表示二氧化碳,E表示[H],F表示丙酮酸.图乙中,表示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解答: 解:(1)图1中,过程⑤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物质E是[H],叶肉细胞中的C6H1206作为反应物直接参与代谢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肉细胞在光下可进行的代谢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故叶肉细胞在光下可进行的代谢过程有:①光反应、②暗反应、③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⑤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2)据图乙分析,t2时刻为光的饱和点,故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不变.t3→t4,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暗反应加强,产生的C3增多,还原C3时产生ADP和Pi增多,有利于光反应的进行,故图甲中的①光反应过程增强.0→tl段,细胞中C6H1206的含量不变.
(3)提取该绿色植物叶片中的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叶绿素b的扩散速度较慢,故叶绿素b的溶解度较小. 故答案为:
(1)有氧呼吸第一阶段[H]细胞质基质 (2)不变 增强 不变 (3)叶绿素b
第9页(共13页)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光反应需要暗反应提供的ADP和Pi,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两者相互依存,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10.如图为患甲病(显性基因A,隐性基因a)和乙病(显性基因B,隐性基因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请据图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常染色体上的显性 遗传. (2)若Ⅱ3和Ⅱ8两者的家庭均无乙病史,则: 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伴X隐性 遗传
②Ⅱ5和Ⅲ12的基因型分别是 aaXX 、 AAXY或AaXY . ③若Ⅲ9与Ⅲ12近亲结婚,子女中患病的可能性是
.
Bb
B
B
(3)若乙病是白化病,对Ⅱ3、Ⅱ4、Ⅲ9和Ⅲ10进行关于乙病的基因检测,将各自含有白化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数字代表长度)用酶E切割后电泳法分离,结果如图2.则: ①长度为 7.0和2.7 单位的DNA片段是来源于白化病基因.
②假设某地区人群中每10000个人当中有1个白化病患者,若让个体d与该地一个表现型正常的人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
③白化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用酶E切割后产生差异的原因是 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 .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 1、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Ⅱ﹣7和Ⅱ﹣8患有甲病,其女儿Ⅲ﹣11不患甲病,因此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和Ⅱ﹣4不患乙病,Ⅲ﹣10患有乙病,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判断出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后,根据遗传系谱图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然后按照遗传规律进行概率计算. 2、分析图2中的DNA指纹,明确a、b、c、d中所代表的个体中,a、b、c是杂合子,d是纯合子,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判断d是Ⅲ﹣10个体的指纹,解答(3)中的①;解答(3)中的②时,要先根据遗传平衡计算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和正常基因的基因频率,然后计算正常人是杂合子的基因频率,最后根据基因型和基因分离定律计算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 解答: 解:(1)分析题图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①由遗传系谱图可知,乙为隐性遗传病,如果Ⅱ﹣3家庭无乙病史,则乙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Bb
②Ⅱ﹣5不患甲病和乙病但是其父亲患有乙病,因此Ⅱ﹣5的基因型是aaXX;Ⅲ﹣12及双亲患有
BB
甲病,且Ⅲ﹣11不患甲病,因此Ⅲ﹣12的基因型是AAXY或AaXY.
第10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