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2025-07-02

1. 预防医学 2. 3. 4. 5.

健康新概念 医学模式 三级预防 环境

6. 社会环境 7. 生物圈 8. 生态系统 9. 食物链 10. 食物网 11. 生物富集 12. 生态平衡 13. 生态失调 14. 生态危机 15. 矿物质 16. 常量元素 17. 微量元素 18. 地方病 19. 碘缺乏病 20. 地方性氟中毒 21. 环境污染 22. 23. 24. 25.

公害 公害病

环境污染物 突变

26. “同步发展”方针 27. 职业性有害因素 28. 职业性损害 29. 职业病

30. 工作有关疾病 31. 职业性外伤 32. 职业性毒物 33. 职业中毒 34. 蓄积作用 35. 生物转化 36. 解毒 37. 活化 38. 毒性

39. 联合作用 40. 急性中毒 41. 慢性中毒 42. 毒物吸收状态 43. 窒息性气体 44. 急性C0中毒

45. 矽肺 46. 47. 48. 49.

热适应 中暑 热射病 热痉挛

50. 噪声

51. 液体污物 52. 碱化消毒法 53. 氯化消毒法 54. 一级处理 55. 二级处理 56. 医院污泥 57. 心身疾病 58. 心身医学 59. 焦虑 60. 忧郁 61. 应激性 62. 生理始基 63. 营养素 64. 营养素需要量 65. 营养素供给量 66. 67. 68. 69.

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蛋白质能量缺乏病 定脂

70. 碳水化合物 71. 基础代谢

72.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73. 维生素

74. 食品添加剂 75. 食物中毒 76. 肥胖 77. 糖尿病 78. 药膳 79. 管饲

80. 静脉营养 81. 人类营养学 82. 社区营养 83. 医学统计学 84. 总体 85. 样本 86. 变量 87. 概率

88. 计量资料

89. 计数资料 90. 91. 92. 93.

等级资料 统计推断 均数 标准差

94. 正态分布 95. 中位数 96. 相对数 97. 率 98. 构成比 99. 相对比 100. 标准误 101. 生存率 102. 行病学 103. 疾病自然史 104. 疾病的分布 105. 发病率 106. 患病率 107. 感染率 108. 死亡率 109. 病死率 110. 生存率 111. 静息 112. 散发 113. 流行 114. 暴发

115. 短期波动 116. 描述性研究 117. 横断面调查 118. 普查 119. 抽样调查 120. 偏倚 121. 报告偏倚 122. 回忆偏倚 123. 调查员偏倚 124. 测量偏倚 125. 筛检 126. 敏感度 127. 特异度 128. 假阳性率 129. 假阴性率 130. 联合试验 131. 可靠性 132. 预测值

133. 收获量 134. 病例对照研究 135. 配比 136. 比值比 137. 队列研究 138. 相对危险度 139. 归因危险度 140.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141. 选择偏倚 142. 信息偏倚 143. 临床试验 144. 空白对照 145. 单盲法 146. 双盲法 147. 虚假联系 148. 间接联系 149. 疾病预防策略 150. 疾病预防措施 151. 应激 152. 计划免疫 153. 免疫程序 154. 冷链

155. 预防接种 156. 接触者 157. 消毒 158. 疾病监测 159. 传染源 160. 潜伏期

161. 病原携带者 162. 传播机制 163. 外潜伏期 164. 垂直传染 165. 人群易感性 166. 疫源地 167. 自然疫源性 168. 疾病的控制谱 169. 消除

170. 消灭

171. 心脑血管疾病 172. 倒峰型 173. 意外事故

1. 预防医学:是指通过研究环境中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和心理行为诸因素对人群健康

影响的规律,应用卫生实验技术,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原理,探讨相应的预防策略的科学称为预防医学 2. 健康新概念:1948年4月召开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在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共同认可

的《世界卫生组织法》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且应该是身心健全完满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医学模式:观察和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称为医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关于

医学问题的观念形式。

4. 三级预防:也称综合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

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5.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力量的总和,是

人类赖以生存繁衍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体。人类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2.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如空气、水、土壤、动植物、太阳辐射等。

6.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改造了自然物质条件并在生产、生活

和社交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服务等。

7. 生物圈:地球表面是由大气、水、土壤、岩石构成的,适合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范围称生物圈。

8. 生态系统:是生物落群与生活环境的综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非生物成

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四部分,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9. 食物链: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其中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了一个以食物为环节的链锁关系。

10. 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错综复杂,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彼此联结成网状的结构。 11. 生物富集:许多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

体之间传递,导致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高并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12.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 13. 生态失调: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各种因素的影响超过其“生态

域值”时,这种自动调节能力就随之降低或消失,引起结构与功能的失调,称为生态失调。

14. 生态危机:当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达到足以威胁人类和生物

生存的程度,称为生态危机。

15. 矿物质:指人体中除碳、氢、氧、氮元素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出现外,余下有益于机

体健康的元素,无论存在形式如何,含量多少,统称为矿物质。 16. 常量元素:指每天需要量在100mg以上的矿物质,在人体含量较多的有钙、镁、钾、钠、

硫、磷、氯等7种元素,占人体总成分的60%一80%。 17. 微量元素:指每日需要数毫克的矿物质,如铁、碘、铜、锌、硒、锰、铬、钼、镍、钒、

锡、氟、硅等20多种元素。 18. 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地区相对稳定无需自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2025年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初二上学期期末数学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