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外泉,我们看到了这次实习为数不多的地下水。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分为承压水,潜水和上层滞水,按照水层的空隙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分为老师告诉我们,这里的水终年不变,很稳定,所以根据这种现象判断是承压水。而承压水的形成主要条件决定于地质构造条件,这也是栖霞的独特景观之一。
- 20 -
第五章 地质地表作用
风化
水热条件在赤道附近(高温多雨)与两极的差别造成:
1、基岩的风化程度是从赤道风化程度深厚,向南北两极逐渐减弱。 2、有机残体也随着植物量从赤道热带地区最丰厚向南北两极逐渐减少。
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强弱与温度成正比,尤其是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温度的影响尤其明显。赤道附近常年高温,风化作用就最为强烈,风化程度最深厚。
风化差异作用(造成岩体破坏不均一,可能造成灾害) 南京绣球公园明城墙天然地基岩体
由于砂岩与砾岩夹层,造成风化的差异,砾岩要比砂岩难风化,风化快的部位就会使岩体造成空洞,还有可能造成崩塌。 防护措施:嵌补治理和支护结构治理
在老虎山上,我们看到了由于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剖面,老师说,
这里的土壤叫做黄棉土壤,是由砾岩和石英砂构成。其中分为四层,林绿层,积淀层,林荣层和
- 21 -
半石化层,由于风化作用,这里还形成了姜结石。
到了石头城,这样的风化作用就更加明显了。古老的石头城透露出的是沧桑的感觉,植物在城墙上已经长出,原因是根劈作用,在城墙上,风化作用尤为明显,其中包括化学风化,物理风化,生物风化等。其中以化学风化为主。南京气候湿润温暖,多降水,而化学风化的原理就是岩石在空气中和氧气水,发生一系列的水解,碳化,水化的作用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
化,南京城有这样的客观条件,所以这里的化学风化格外严重。
风化作用还发生在栖霞山的天开岩,这里有着明显的风化根劈现象,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岩石上有树根扎在岩石上,把岩石劈开,很是壮观。
岩溶
岩溶是因为地下水中含酸性物质过多,导致岩石被分解融化。 坍塌原因是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地层压力失衡,或者是地下水平衡被打破,水量过于丰富,导致地下岩层中泥沙大量流失,导致地下形成空洞,再加上地面压力过大,所以形成塌陷灾害。
岩溶作用,又叫喀斯特地貌,我们在三台洞的地下湖中看到。老师告诉我们,形成岩溶作用有一些必要的条件,比如说要是必须是可溶的,岩石必须是透水的,这样地表水才能渗
- 22 -
透到地下水,形成溶蚀力,最后水必须是流动的,才能保持溶蚀力的持续性。
在三台洞,我们看到了溶洞地基,石崖地基,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经过三次地壳抬升运动而形成的。
第二个看到的岩溶作用是“马娘娘脚印”。由于岩溶作用,地表水流沿着坡面上的节理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许多凹槽和坑洼,凹槽形成了融
沟,这种地质现象形成的关建就在于水流的顺隙溶蚀,形成了大的岩溶。
在栖霞山上的劈开岩,我们看到明显的崩塌现象,原因是由于岩溶作用,导致了石岩与母体分离,老师告诉我们,这里的岩体都很危险,很容易发生崩塌的,所以我们进入劈山岩内的时候,避免了集体进入,以免产生共振而造成危险。
河流地质作用
我们第一个看到的河流地质作用是在燕子矶的御碑亭,由于燕子矶下就是长江,所以在这里有着较强烈的河流搬运堆积和侧蚀作用。这里的凹凸现象很明显,这是由于长江江水的不断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在御碑亭,我们看到了长江沿岸的河漫滩和阶地这些也是在地壳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侵蚀,沉积作用的综合作用下形成。
在燕子矶顶端的酒樽石处这样的景象看的更加明显。燕子矶之所
以叫做矶,就是因为其三面环水,形成悬
- 23 -
崖峭壁,这也是河流侵蚀作用的结果。根据工程地质的知识,我们知道,水流速度越快,冲击力越强,侵蚀的越厉害,长江的水流量大,流速快,所以这里的侵蚀现象明显就不足为奇了。
斜坡地质作用
到了门坡之后,我们则看到了下蜀土。我们知道,下蜀土是我国区域性分布的一种特殊的风尘沉积型土质,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老师又告诉我们,下蜀土属于黄土,广泛的在南京出现,它是很好的地基土,有很强的抗剪抗压的功能,但是它的成因不定,有人说是风吹形成,
也有人说是水运形成。但是,下蜀土也有缺点,比如下蜀土有垂直节理,有失陷性。
但是其优点是更大的。下蜀土是一种粘性土,可以做人工边坡,降低土体的自重,减少下滑力,层架抗滑力,有排水的功能,是很好的建筑土质。
在老虎山的南坡,我们也看到了滑坡,老师告诉我们在这里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发生了两次滑坡,形成了围椅状的滑坡。我们了解到,这里的滑坡的早晨是由于主
题联系不紧密,结构面软弱,同时伴有大量的深水裂缝和滑坡缝隙,从而形成了大量的滑坡体和滑坡台阶。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