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Unit1-Unit6课文翻译)(2)

2025-10-01

世界各地的街头小吃

“快餐”这个词通常会让人想起汉堡包和薯条。我们会想到送到现代市民手中的过度包装、却并不健康的饭菜。而人们也只是把食物当作聊以充饥的东西,而不是可以享用的美食。

事实上,快餐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旅游,你都会看到街头小贩的身影,听见他们卖各式各样的地方小吃的吆喝声。这些小吃通常都是用几样当地的基本配料加工而成,现场制作,立等可取。 商业化的快餐制作采用工业化的加工程序,用现成的配料大量烹制,然后重新加热。不管你到世界的哪个地方吃麦当劳,食物的味道都是一样的。

而街头小吃在多数地方都是现场烹制的。你只需闻着香味,一边看一边等着小贩给你准备新鲜的小吃。尽管在一些地方卫生条件差强人意,但因为食物一般是高温快速烹制的,吃起来基本安全。

从亚洲的面条摊到遍布中东地区的路边香炸豆丸(falafel) 摊,每个大陆都有传统的街头小吃。在日本,乘坐新干线上下班的人在上车前会停下来买一盒便当。在东南亚地区,推车沿街叫卖加香烤肉(satay) 的人不仅吸引当地人,也吸引旅游者。在印度,随处可见一种叫做恰特(chaat)的用各种配料做成的香辣杂拌。

与商业化的快餐不同,街头小吃是在街上买的。其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极具地方特色的配料总是让旅游者感到新奇有趣。

UNIT 3

独立思考

直到现在,独立思考仍然是一种激进的行为。

独立思考本该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源于独立思考。然而,在大多数的生活圈子里,尤其是那些影响我们一生的地方——家庭、学校以及大部分工作场所——人们都对独立思考持怀疑态度。有些机构甚至故意压制独立思考。在有些人看来,那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在一个晚会上,当一位客人问起我酝酿中的一本书的主题时,我再次想起了这个令人悲哀的事实。我告诉他那本书谈论的话题是大家可以互相帮助,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天哪,”他说,“我不认为那有什么好,我更喜欢服从命令的人。”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一家大公司的第四代掌门人,而那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 “??在我们周围逐渐创建出一个模型环境,使各个层次的人都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你最后一次看到包含上述字眼的机构愿景陈述是在什么时候?还有,上一次有人问你:“你能跟我说真心话吗,真心话?”然后等着你做出翔实、充分的回答是在什么时候?

缺乏独立思考对我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很少有人被鼓励去进行独立思考,更谈不上接受相关的训练。他们的老师、父母和老板也是如此。而且老师、父母和老板的老师、父母和老板也是如此。(我们可能早就知道应该尊敬像苏格拉底那样的思想家,可是我们也知道,因为独立思考,他所在的城邦毒死了他。这可绝不是给予他的毫无保留的支持与鼓励。)

可是,我们偶尔也会遇到真心想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老师或导师。他们让我们对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有了浅略的认识。13 岁时,我上了一门高级代数课。授课的老师由于要求学生思考而背上了难缠的恶名。第一天上课时,老师站在黑板前面说:“在你们面前的纸上写出一个数字的和。”

全班35 个少男少女全都瞪大了眼睛看着她。她重复了一遍指令:“写出一个数字的和。”

我记得我握着铅笔的手出汗了。有些人低下了头,握着手中的铅笔开始写了起来。我真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写什么。我看见过道对面跟我坐同一排的那个女生向前探出身子,看看前面那个正胡乱写字的男生都写了些什么。然后她飞快地写下了一个数字,并且马上用手盖住了。

老师来回踱着步,手里碾着粉笔。我不知道她将在黑板上写什么。这会儿,就剩下我一个人还什么都没写。我往后一靠,向左侧过脸,悄悄地问我的朋友:“答案是什么?” “7,”她悄声说。

于是,我在纸上写下了“7”。我一直低着头,想让自己看上去既忙着做题,又信心百倍。

在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苦恼之后,老师问我们答案是什么。大部分人都说是“7”。她慢慢地走到黑板前写道:“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数字的和。” 我知道是这样的。

那你为什么不这么写呢? 萨拉说是“7”。 你为什么要问她? 因为---我不知道。

这就对了,从现在开始,要独立思考。

在后来的青春岁月里,我一见到这位老师就害怕。在她面前,我根本就无法好好地思考。但是,我记住了她的教诲,并且渐渐地开始审视它、珍视它。我并不是劝大家像她那样,用羞辱别人的办法去教他们独立思考。她当然没有给我们创造一个思考的环境。要是她一开始就肯定我们的聪明才智,给我们讲讲独立思考的乐趣,要是她没有激起我们对她的畏惧,我们大家就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独立思考的意义。而且,我们在她面前也会更好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但至少,她把独立思考的概念引入了我的学术生活。

跨文化思考

我们组织思想的方式会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同而不同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该如何描述这些差异呢? 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的应用语言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在20 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在加利福尼亚的一所大学任教,长期致力于研究那些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的写作风格。他发现,由于学生的文化渊源不同,他们的写作风格也呈现出系统化的差异。

例如,(他认为)英语为母语的人写文章时都“直入主题”,而其他学生却不是这样。母语为闪族语(比如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的人总是先回指,然后再回到主题;而母语为东方语言(如中文)的人则倾向于迂回缓慢地切入主题,就好像他们在围绕着一个主题兜圈子似的;母语属罗曼语系(比如法语、西班牙语)的人总是偏离主题,他们的文章让(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读起来倍感吃力;而母语为斯拉夫语系(比如俄语)的人经常在他们的文章中加入与论证无关的内容。

卡普兰用以下这些简明的图形说明了不同的写作模式:

这一观点招致了不少批评。大家认为这种理论过于简单化,论据不足,而且偏袒英语(好像只有英语才能够“最有效地”展开论述似的)。俄罗斯学生尤其不认同卡普兰对他们的看法。

不过,卡普兰的研究成果至少提醒了我们一点:要想熟练地掌握英语(或任何语言)写作的能力,仅仅掌握句子层面的结构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在更高层次的组织结构上下工夫,学会运用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并且,我们可能大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提出论点或者讲故事。即使我们很难或是根本不可能阐明其差异,但仅仅是意识到这些差异的存在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感。

UNIT 4

切断网络:没有手机,我们能活下去吗?

在他下榻的位于曼哈顿的一家饭店里,拉塞尔?克劳由于将饭店的一部电话机砸向总台的服务生而被捕。据说是因为他没法接通澳大利亚的电话。他这是怎么了?他的手机出了什么问题?

在过去的15年里,手机已成为改变英国人日常行为方式的最主要的因素。据估计,目前英国手机用户已超过5,500万,而在1997年还不足1,000万。手机变得越小,电话就打得越多,而我们也越来越迅速地做出对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影响的决定。与此同时,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小了。过去,在著名的旅游胜地人们相互拍照留念,而现在,大家几乎都忍不住给家里的亲朋好友打电话。现在有消息说,伦敦的手机信号覆盖范围将拓展延伸。以后,在伦敦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手机信号,就连地铁也不例外。

那么如果没有手机,我们能活下去吗?我们请三个人关机三天,看看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有多大。

商人

白天,我很多时候都在用手机,也发很多短信。晚上和周末,朋友都打我的手机,所以我几乎不用家里的座机。由于我在办公室工作,有时候也有人把电话打到我办公室的座机上。但这些人我不一定认识,因为我通常是一认识某个人,就把手机号码告诉他。

关机的第一天晚上,我本来是要和几个朋友在俱乐部里聚会的。可我迟到了,还没法打电话告诉他们。等我到那儿时,他们已经离开了。

上班的时候,大家都焦急地打我的手机,结果都因为我三天不给他们回电话而感到十分恼火。可三天后,不管说什么都已经太迟了。

没有手机,生活中的一切好像都慢了下来,还有一点单调乏味。现在大家不到最后一分钟是不会做打算的,因为到时候互相打个电话就行了。所以,在我关机的三天里,我实际上没有什么社交生活。

但是,从好的方面说,我很少会因一时冲动去做让我事后懊悔的事情。没有手机留给我更多的思考时间。所以,我能完全不用手机吗?当然可以,只是我不愿意这样做而已。

女学生

当我同意不用手机时,我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正在放假,电脑又用不了,我根本无法和朋友们取得联系。我只好用家里的座机来安排社交生活。另一件麻烦事是,我必须准时回家,因为我没法打电话告诉家人我要晚点儿回家。三天以后,我收到了一大堆短信,还有好多语音留言。

不过,这样也好。没有手机,我妈妈就不能打电话来检查我在干什么,或是让我干家务,这让我感觉很独立。 但我还是认为手机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如果要我永远关机,我也能做到——但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下去。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Unit1-Unit6课文翻译)(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电网事故处理辅助决策系统在承德的应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