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交通拥挤和堵塞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拥挤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如时间浪费、成本上升、空气污染等。由于城市道路作为公共资源,城市道路的供给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的增长,因此交通拥挤成为许多城市特别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共同难题。
1、城市道路的公共性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特征。根据满足基本特征条件的不同,公共产品又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城市道路就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受特定的路面宽度限制,A车在使用道路的特定路段时,就排斥其他车辆同时占有这一路段,否则会产生拥挤现象。因此,公路的非排他性是不充分的。但是,公共道路又具有非竞争性。它表现为,一是公共道路的车辆通过速度并不决定某人的出价,一但发生堵塞,无出价高低,都会被堵塞在那里;二是当道路未达到设计的车流量时,增加一定量的车的行驶的道路边际成本为零,但若达到或超过设计能力,变得非常拥挤时,需要成倍投入资金拓宽,它无法以单辆汽车来计算边际成本。
而城市道路由纯公共产品变为准公共产品,源自于“搭便车”现象造成的。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公共物品购买时出现的,某些人享受了公共产品的消费,但却没有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的一种行为。正是由于在城市道路的使用中,出行者不愿表达出自己从道路使用中得到的真实受益,市场就不可能提供公共产品,提供城市道路成为政府的职能。正是因为城市道路使用中“搭便车”心理使城市道路供给不足,导致了城市道路拥挤现象。
2、交通拥挤与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外部性的产生必然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城市道路的稀缺性和公共性,必将导致城市道路使用外部性问题的产生,因为要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边际个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或者边际个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受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两者将存在差异,从而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出现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产生了以下外部成本: 拥挤费用,每个新加入交通流的用户对其它所有用户所产生的费用,包括由于相互间的干扰而造成的车辆运行成本的增加和时间延误费用的上升; 损坏路面; 环境污染(废气,噪音等) ; 交通事故。例如,市场调查机构“零点”公司曾就“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算过一笔账:北京居民拥堵经济成本已经达到每月335.6元,以北京1700万人口计算,每月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亿元。这还不包括交通拥堵造成的环境代价。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
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生广泛的“搭便车”的行为,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为环保行动付费而会乐意坐享其成,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获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会所得到的社会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若有外部经济存在的话,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三、要求
1、名词解释
(1)请学号尾数是奇数号的同学做1、3、5、7、9题。学号尾数是偶数号的同学做2、4、6、8、10题。
(2)每一题要求概念准确、清晰。 2、简答题:
(1)请学号尾数是奇数号的同学做1、3、5、7、9题。学号尾数是偶数号的同学做2、4、6、8、10题。
(2)每一题要求结合微观经济学原理,如果涉及到图形的,画图来说明。每道题的答题字数在100字以上。 2、论述题:
(1)请学号尾数是1的同学,回答论述题第1题,请学号尾数是2的同学,回答论述题第2题,请学号尾数是3的同学,回答论述题第3题,请学号尾数是4的同学,回答论述题第4题,请学号尾数是5的同学,回答论述题第5题,请学号尾数是6的同学,回答论述题第6题,请学号尾数是7的同学,回答论述题第7题,请学号尾数是8的同学,回答论述题第8题,请学号尾数是9的同学,回答论述题第9题,请学号尾数是0的同学,回答论述题第10题。
(2)要求字数在1000字以上,要求结合当前经济的现实问题,要求结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要求写出自己的看法。
四、评分标准
1、名词解释评分标准:
要求概念准确,不需要与教材一字不差,表达句子不通顺,词不达意的,适当扣分。
2、简答题评分标准: 考核分三方面:(1)微观经济学原理是否回答的准确,对微观经济学经济原理的掌握程度;(2)图形绘制准确,对图形的关键处有文字说明;(3)凡涉及有公式的要求写出过程并简要说明。回答问题是否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分为三档:12——10;9——7;6——4。缺一方面降一档。特别差者可给4分以下。 3、论述题评分标准: 考核内容分四方面:(1)是否按时完成,字数是否达标;(2)是否结合现实经济问题,结合现实问题是否恰当,认真程度;(3)内容要求包含基本经济学原理运用和分析,并且得出结论。(4)分析是否深入,条理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分为四档:20——16,15——11;10——6;5——1。缺一方面降一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