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安全分析
信息安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信息网络涉及我们每一个人以及国家的政府、军事、文教等诸多领域,存储、传输和处理的许多信息是政府宏观调控决策、商业经济信息、银行资金转账、股票证券、能源资源数据、科研数据等重要的信息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独立的基本要素,也影响着政治、军事、经济等其他要素。某种程度上来说,轻轻敲击一下键盘和发射一枚炸弹危险程度不相上下。对于中国而言,必须广泛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信息安全战略,健全信息安全体制,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什么是信息安全?从一个主权国家的角度来讲,信息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非传统安全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1信息安全,意为保护信息及信息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进入、使用、披露、破坏、修改、检视、记录及销毁。从过去一系列已经发生了的信息安全威胁事件(例如13年斯洛登事件),我们不难看出某种程度上信息安全威胁并不亚于军事威胁、政治动乱。在国际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球化浪潮下,完善信息安全对中国而言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的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
1) 我国的信息安全研究起步晚,力量分散,缺少健全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2) 信息安全产品行业没有建立按统一的国家标准评测的体系
3) 信息产业化投入少。涉足这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的企业较少,资金投入远远不足,国家又
没有相应的扶植政策。 4)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的信息安全设备不能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受制于国外高安
全等级的安全产品,一旦国际形势影响产品交易,我国的信息产品市场就会严重受挫。 5) 全民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社会关注度近几年虽有较大提升,但仍没有刺激市场需求,从而没法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应对策略 :
1.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借鉴美国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信息安全现状,制
定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要求各个政府部门积极监督予以反馈。 2. 推动建立信息安全审查制度,不止是信息安全审查制度,还要建立重要信息技术产品信息安全检测制度。建设重点领域智能监测监管体系,组织开展云计算、物联网等安全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 3. 加大在信息安全领域的资金投入 一方面是增加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技术开发费用,加
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产业支撑能力。另一方面紧抓人才培养,支持推动信息安全的学科教育。 4. 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 对于积极参与信息产业化的企业,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措施,
支持和督导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合法的信息消费。 5. 提高国民信息安全意识 采用多种形式普及信息安全知识,如:在各省各地定期开展信
息安全宣传活动,制作大型以信息安全为题材的电视电影纪录片,开展全国性的信息安
6
中国国家安全分析
全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等。
计算机、互联网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重视网络技术、保障信息安全是每个加入到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必须做的事。作为发展大国的中国,应该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信息领域发展现状,实施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深入综合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促进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
社会安全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用渐进式改革的形式,实现体制、结构转变、机制转换、利益调整和观念革新等社会的全方面的改变。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优先发展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私有制经济和混合有制经济,不断进行所有制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而民族地区则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转型中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相对弱势地位为民族因素群体事情的发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效益经济,要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优越的市场条件和改革开放的先机,率先与世界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发展起来。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内陆,由于历史、宗教、交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被作为经济“领头羊”的东部地区远远抛在身后。
我国社会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1. 人口众多,流动人口数量庞大。
我国有着庞大的流动人口,2012年更是达到了2.36亿人。尤其在汽车站或者火车站这类地方更是人满为患。2014年3月1昆明火车站事件,是由新疆分裂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歹徒混迹于人群中,突然发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类事件事发突然,很难预警察觉。
2. 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警难以整体推进
社会安全事件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特大火灾事件、涉外突发事件、金融安全事件、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民族宗教突发群体事件、校园安全事件等,分别由公安、国家安全、外交、社会综合治理、民族、宗教等部门负责管理。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平台,信息交流与部门合作难以进行。
3. 社会安全事件涉及范围广,很难制定统一的应急预警标准
社会安全事件既有涉民族事件,也有恐怖袭击事件,既有重大刑事案件,也有涉宗教事件。针对不同的社会安全事件,要采取不一样的应急举措。这种情况下,很难形成各部门联防互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面应急预警效果。
4. 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多涉及民族宗教因素
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敏感话题,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严重后果。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布局,虽然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但由于传统、宗教、习俗等多方面原因,民族冲突与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剧。2004年,河南中牟县汉回大冲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时的疏漏,酿成了几十人伤亡的惨剧。
5. 国内分裂组织与国外反华势力相互勾结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八国毗邻,诸多文明在此汇集。在古代,新疆是“丝绸之路”要冲,促成了东西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现在,新疆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疆境内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极易被
7
中国国家安全分析
临近国家发觉,从而受到国际敌对势力对群体性事件的渗透和操纵。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人在新疆策划“伊犁塔事件”,新疆人大规模向苏联“自由移民”事件。漫长的国境线,有利于分裂势力接受反华势力扶持,也有利于其逃窜他国。
6. 社会保障失衡是社会深层原因
我国新型的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覆盖面积也宜城市为主,以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农村为主的弱势群体的生活还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阻碍发展、改革的顺利进行。一个社会能否保持长久的安定秩序和持续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心理状态,而不是优势群体的生存和心理状态。
7. 体制不健全和腐败是直接诱导因素
中国多年的除旧布新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由于体制的制约与弊端所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政府已经逐渐从经济领域的径直控制向有序监管转型,但在实际操作中,单位、行业利益仍然发挥着不应有的控制功能。体制问题也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腐败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改革的绊脚石;腐败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央的权威,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腐败还会混淆视听,造成社会思想混乱,降低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进而影响社会心理的稳定,对党和政府的权威与社会稳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也是防止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活动的薄弱环节。正是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及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交互作用造成的传统权力结构畸变和传统权威模式的失效,使得旧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控制宏观、协调矛盾、抑制冲突、扼制腐败的主动性和能力被削弱,造成了危机出现的体制性诱因。
8. 贫富差距和社会贫困
我国的贫富差距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在近些年来贫富差距拉大的速度依然呈上升趋势。二是欧西玛指数。把一个国家的居民分为五等份,从这五等人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来看贫富差距。中国最穷的五分之一人口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27%,最富的五分之一人口占总收入的50.13%,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三是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对比。全国城镇居民低收入户占31.79%,中等及以下收入户占32.36%。贫富差距扩大的影响,一是社会贫困出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当前城镇中仍有1200万人处在相对贫困中,人均年收入1059元,低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54.7%。2003年,按人均年净收入882元的“低收入人口”标准,农村有5617万人,占农村人口比重6%。二是社会公平凸现。在多数居民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分配不公现象出现。群众对分配不公、不正当收入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满。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这个社会是由13亿人口组成的,其中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的差距,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一个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国家,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社会成员过分在意自身的经济利益,引起了一系列的利益矛盾和利益纷争;社会犯罪活动大幅增加,政府维持社会秩序的难度和成本都随之上升;政府官员在社会转型期极容易出现腐败现象,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因此,这一阶段成了社会安全事件的高发期。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警能力建设的根本动力是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形象,离不开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发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发展;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国家长久繁荣,离不开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的步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解决初级阶段的产生的矛盾和分歧,才能从根源上杜绝社会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