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听评课记录
学习语文的兴趣,源于学习中学生感受到的情趣。因为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情感的参与。 老师们对我所讲授的《秋天的雨》这一课进行了点评,我将大家对我这堂课的评论总结如下: 一、多媒体课件的及时运用
上课伊始,教师通过播放生动直观的秋雨画面,让学生走进一个感受秋雨美,了解秋雨能给大地带来丰收的特定情景,有效地促进学生怀着极强的学习期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正所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再现秋天的实景,倾听秋天自然界的声响,唤醒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激活了学生语言的积累。本环节教师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通过教师动情的语言,学生真实的表演,感人的音乐、画面等情景的创设,把课本上平面、一维的语言变成一种“立体的交响”,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其中隐含的生命价值。
二、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采用读、思、画、想等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唤起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读书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学生自主地学习,能动地发挥,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诵读,自主地实践。这样,学生在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中,自行发现,自行创造,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建构自己的文化,自主的学习,为终身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学生默读,教师巡视。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
时给予指导。)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找学习伙伴议,分组讨论辩,展开自由对话,进行心灵的 师学会欣赏学生的本意在于欣赏学生的真。教师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及时肯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赞赏学生独到的见解,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成功地构筑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生动教学环境。 三、丰富语言积累和运用
语言积累和运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如“红 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等句子,学生细细地品读着,仿佛感觉真的很凉爽。积累训练贯穿始终,关注人文精神和加强语言实践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面。。 四、作业设计自主开放
本环节拓展了课程时空,使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坚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育观,这样的作业设计,加强了课内课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努力促进教学向学生开放,向生活开放,向未来开放。作业有选择性,又有趣味性,重视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悟,从感悟中得到提升。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教师讲的内容有些多。应多留给学生交流发言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谈体会、谈感受。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这节课的教学根据教材的特点,紧抓语文训练的着眼点,让语文的读写紧密结合,从而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一次真实的语文学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