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市2015年秋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本卷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每题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
A.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厚度约为5cm B.人正常步行速度约4km/h C.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50g 声音,这是因为( ▲ )
A.公路上过往车辆太多,压住了超声波测速仪发出的声波 B.司机集中精力驾驶汽车,没有感觉到 C.超声波的频率在20000Hz以上,人不能感知到 D.有汽车玻璃窗隔着,所以听不到
3.晴朗天气,风吹着白云在蓝天中飞行.某人登上一座高高的商业大厦楼顶抬头一望,惊呼大厦在移动.造成错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地面 B.商业大厦 C.蓝天 D.飞行的白云 4.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错误的是( ▲ )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相同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
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丝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L/N
C.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D.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5.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低龄化,甲、乙两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 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 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 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6.根据下面两表格信息,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250℃ 时,氧是液态
B. 把装有酒精的试管泡在 100℃ 的水里,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 C. 北方的冬天最低气温可达-53℃,可选择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 D. 酒精要在温度达到 78℃ 时才会蒸发
D.正常人心脏跳动1次时间约0.2s
2. 公路边的超声波测速仪在不停地测过往车辆的速度,但是司机却听不到测速仪发出的
7.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 图象如右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末A、B的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④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第7题图
8.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9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
A.12.35cm B.12.34cm C.12.50cm D.12.36cm 9.祖国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下列各图描述的物态变化中需放热的是( ▲ )
10. 下列有关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运动时间决定
B. 汽车沿平直公路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米,则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 根据v?s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tD. 根据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
11. 光使世界绚丽多彩,人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光.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不一定会聚于焦点 B.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 简易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通过简易潜望镜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D. 白光既可以被分解也可以被混合得到,这种现象最早是牛顿进行研究的
12. 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积水,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积水,这是因为 A.地上暗处是光发生镜面发射 B.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镜面发射 ( ▲ ) C.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漫反射 D.地上发亮处和暗处都发生镜面反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6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3. 太阳的热主要以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人们
常借助验钞机发出的_______来辨别真伪.
14.(1)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在起雾之初天气温度一般较 (选填“高”或
“低”),因为雾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需要 热量(填“吸收” 或“放出”);大雾中能见度很低,交警用传统的口哨指挥交通,说明声音 (填“能”或“否”)在雾霾中传播.
(2)雾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机动车辆猛增,工厂污染物排放,农村焚烧秸秆等大气污染都会使雾霾加重,请提出一条中学生可以做到的减轻雾霾的措施: . 15.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注意写上适当的单位)
第16题
第15题
16.如图在“自制水滴显微镜”的实验中.
(1)应使红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竖直直线上,且始终保持凸透镜是水平的,眼睛离凸透镜不要太近.
(2)图中的水滴相当于______镜,透过它应该能看到一个 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箭头,人眼通过显微镜观察红色箭头时看到的是放大的_____像.(填“实”或“虚”)
17.有一种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反射到光电屏上的
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如右图所示.当一光束与液面的夹角为45°,则入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当液面也降低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若光斑S移动了8cm,则液面降低了______cm.
18. 如图所示为“小孔成像”的示意图:
①该现象可以用 来解释;
②将蜡烛适当远离小孔,光屏上像的大小变______,亮度变_______;
③小孔位置固定,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光屏上的像比原来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9.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如
图所示),奔向38万千米外的月球;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成功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实现了中国人嫦娥奔月的梦想. (1) 玉兔抵月除留下深深的“足迹”,也在阳光中留下美丽的“倩影”,
(如图所示),“倩影”形成是由于 的结果;
(2) “嫦娥登月”让人联想到“小猴捞月”的故事,如果井水深10米,则“井中月”距离水
面 米;
第17题 (3) 据介绍,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后,将进行两器互相拍照“留影”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
活动,然后再将信息传回地球.这里的“留影”是指呈 立、缩小的 像.不能利用声波传回信息的原因是 . 三、解答题(共52分,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 20.按照题目要求作图(6分)
(1) 如图所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2) 如图所示,根据凸透镜的性质,完成光路图;
(3) 潜水员的眼在A处,从水面看到空中的小鸟B和水中的金鱼C,请作出光路图. F F
21.从南京到上海的K1158次快速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左表所示,从南京到上海的G7013
次高速动车时刻表如下右表所示.(6分)
(1) 由南京到上海,乘坐G7013次高速动车比K1158次快速列车节省的时间为多少小时? (2) 求 G7013次高速动车的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时?
(3) G7013以50m/s的平均速度通过全长为3000米的大桥,列车全部通过桥所用的时间多少秒?(列车长为150m)
22.如图甲是小雨和小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景,对水加热了较长时间后水才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a b 第22题甲图 第22题 乙图 第22题 丙图
时间/min 水温/℃
(1) 除了图中所给的实验器材外,完成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2) 请指出他们在实验操作中温度计使用的错误之处: 、 . (3) 在纠正错误后他们继续实验,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如图乙中的 (a/b)图,水
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上升/不变/下降). (4) 根据记录在图丙中画出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5) 造成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的原因可能是: .(给出一种原因
即可)
(6) 如图丁所示,给一定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实线部分),
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量减少,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7)实验后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图戊中能表示其温度T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 ▲ )
23.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及B、橡皮泥、
刻度尺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 实验时玻璃板应该_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 实验器材选择相同的两个棋子A、B,其目的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
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22题图丁
第22题图戊 … … 1 92 2 93 3 94 4 95 5 96 6 97 7 98 8 99 9 99 10 99 (4) 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__则可确定平面镜所成的像为______(填“实”或“虚”)像. 24.同学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如上左图所示,先让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
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 cm,然后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________________ 上,进行实验; (2) 小强同学经过规范操作,准确测量,实验记录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物距u/cm 45.00 30.00 20.00 6.00 像距v/cm 22.50 30.00 60.00 / 像的性质 a 倒立,等大,实像 b 正立、放大、虚像 第24题 表格中有几项内容漏写了,请你帮助填补: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3) 在进行第三次试验时如上右图所示,如果此时撤去光屏,人眼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看到烛焰的实像;
(4) 在进行第三次试验时,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小明同学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蜡烛
与凸透镜之间,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5) 在各组汇报数据时,有两个小组使用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5cm,物距都是25cm时,所测
像距分别为37.50cm,36.60cm.他俩讨论后认为:数据出现差别的原因不是测量像距时的误差所致,而是由于实验时的操作引起的.请你写出数据出现差别的原因:______________;
(6) 在进行实验交流时,小明提出一个疑问,老师说过在探究一般规律时,我们都要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以避免实验偶然性,比如在第一和第三次实验时,我们应该_______________,在第二次实验时,我们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你的具体操作方法)
25. 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右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