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1坚持群众自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明确指出,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与否和如何改革是本民族自己的事,由本民族群众自己决定。因此,在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并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领导要带头,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
2注意调查研究。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特点和多重性功能,在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过程中,不能只看其表象和形式,浅尝辄止,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对其良与陋、益与害,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精华”得以发掘并真正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活力和价值;也使落后、有害的“糟粕”得到正确的认识并被摈弃。。
3遵循循序渐进。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千家万户。因此,改革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另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改革在加强宏观调控基础上,又不能搞“一刀切”。改革应当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现状,有区别地分步骤、分层次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层次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与当地的接受和传承能力相适应。
4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风俗习惯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改革风俗习惯的目的是使其适应变革了的和正在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虽然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未来风俗习惯进行超前预测,以此使今日的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自身发展轨迹的必经阶段,而不致发生相悖或偏离,但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施却不能超越这一必经阶段。当今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实践,不能是人为的、脱离时代的“超前”改革。 第十四章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填充题
1.佛教、( 伊斯兰教 )和( 基督教 )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 藏传佛教 )、( 南传佛教 )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3.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 适应性 ),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 社会根源 )和( 认识根源 ),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 信仰 )问题与( 政治 )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5.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 唯心主义 )思想体系与( 唯物主义 )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 二、单项选择题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 A.6千多万人 B.7千多万人 C.8千多万人 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 C )。 A.佛教和道教 B.佛教和基督教 C.佛教和伊斯兰教 D.佛教和原始宗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C )。
A.奴隶主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B )。 A.自主、自立、自生 B.自治、自养、自传 C.自办、自收、自支 D.自立、自养、自强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C )。 A.弘一法师 B.延参法师 C.赵朴初居士 D.青莲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最新小抄
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 B.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 四、辨析题
P185)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
P183)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
P190)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
P192)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不仅这一个内容) 1、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
答:通过向各民族青年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①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②提高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学性。③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2、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答:①要求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树立科学的民族观。②使人们对党的民族政策及理论依据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增强对国情的深刻认识,提高我们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自觉性,增强在民族问题上辨别是非的能力。③使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方法。
答:①实事求是看问题的方法;②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③唯物地看问题的方法;④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
答:民族理论: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础。②研究揭示民族及民族问题这一历史现象的发展规律。③阐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立场、途径和方法。
民族政策: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关系特点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和行动准则。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③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5、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哪些。
答:①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②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③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④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⑤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⑥各民族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6、《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答:《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②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只有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逐步解决。③党和国家坚持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原则,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④巩固和发展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⑥在提高各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⑦在处理民族问题时特别注意全面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7、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①各民族人民之间的长期友好交往,贸易往来;②历代王朝实行戌边、屯田和开荒等政策而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的迁徙与流动。③民族压迫与民族的内、外部斗争,使力量较弱的一方为逃避战祸而迁徙。④各族劳动人民为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⑤朝代更替也造成各民族的分散、交错杂居。 8、我国各民族的人口构成。
答:①我国各民族人口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41%。②少数民族当中壮族人口最多,是唯一人口上千万的民族。③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民族有17个。④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15个。⑤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15个。⑥人口不足一万的民族有7个。⑦人口少的小民族近一半。 最新小抄
9、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答:①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少数民族居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而人口仅占8.41%,人口密度大大低于118人的全国平均水平。②物产众多、资源丰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这一地区物产众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③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我国143个陆地边境县中,民族地区就有112个,还有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 10、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答:从全国总体来看,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从具体情况来讲,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汉族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流域及珠江流域,还有松辽平原一带的省市,但又遍布全国。②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有自己或大或少的聚居区,在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汉族都与各少数民族交错居住。
最新小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