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理解人类利用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3。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重点 难点
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
出区的不同影响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不断的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地理环境。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是从对区域环境的某一因素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变。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2、 案例:山西煤炭资源开采和能源的发展。
意义: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巨大破坏。
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土地污染。引起土地资源的浪费,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案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
有利影响:缺水区缓解旱情,促进水 气交换,利于水循环,补偿调节河湖水量,缓解生态缺水。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缺水区域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来可能。(P26“阅读”)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两地会否产生不利的影响? 3、生物资源的利用
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利用形式。[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地利用, 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人类健康。(P27“阅读”) 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培育和改良农产品,使其产量和质量提高;人类有目的的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一课时)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 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工业。一般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第三产业——即广义的服务业。是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产业部门。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教育和公益事业等。 2、 3、
区域内转移
劳动力转移: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继续提高后,劳动力便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会遵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
劳动力分布: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一般来讲,从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比重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3、区域间转移
(讲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的产业升级,使低级落后的产业向欠发达区域迁徙,形成产业转移。
低级产业迁出带来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产业升级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 低级产业迁入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且经济获得发展
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转移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他们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4 、产业转移的结果:
实现了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主的产业型向以知识、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业类型的过渡。不利影响减少
思考: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广东经济:“产粮越多越穷,产粮越少越富” 。怎么理解这句话
第二课时
课 堂 小 结 课 后 记 录 作 业 记 学 生 反 馈 备 注 两课时 板书设计
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2、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3、生物资源的利用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三次产业的划分 2、区域内转移 3、区域间转移 4、业转移的结果
[课程拓展]
作为本章教学内容的最后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不算多。但牵涉到“案例研究”和学生课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其总结性的特点要突出。而且,本节内容的出新——“产业转移与区域环境”,是典型的跨学科边缘的内容,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和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援用实际事例,并且尽量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是教材对标准内容的延展。同样,教学中也可以借助教材牵涉到的概念、规律、案例等,进一步拓展,将拓展的知识或概念浓缩到一些即兴思考问题上。例如课件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广东的经济:“产粮越多越穷,产粮越少越富”,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显然,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在学习了产业转移的一些知识后并不难,但通过
这种案例设问,就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当然,还有很多很好的事例可以达到同样的功效,关键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到这种拓展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山西是我国举足轻重的能源基地。山西能源基础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就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据此回答1---4题
1 珠江三角洲要购进山西优质煤,最理想的运输线路是( ) A 石太线、京广线 B 大秦线、海运
C 焦作—兖州—日照线、海运 D 太焦线、焦枝线、京广线 2 山西煤炭的海运主要是( )
A 原煤外运 B 转化为水电后进行超高压输电
C 进行液化、汽化后通过管道输送 D 转化为核电后进行超高压输电 3 山西能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包括( ) A 露天矿表土的剥离 B 矿区道路建设
C 放射性元素的辐射污染 D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4 关于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采用工程、生物措施并结合复垦,可改善生态环境,并可提高经济效益 B 能源开发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故能源开发要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C 在矿区堆放开挖表土的地方,叫排土场,排土场处理不当,极易发生水污染 D 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不大,构不成矛盾
5 “西气东输”工程的兴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 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烟尘、粉尘等污染物拜排放 B 局部生态环境退化
C 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 D 增加财政收入
6 改造不稳定径流,调节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 A 节约用水 B 修建水库 C 跨流域调水 D 植树造林
7 为了解决深圳及香港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深圳建设了东江引水工程,从水循环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