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E.劳动力价值的生产
6.《共产党宣言》中讲到: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解放的历史条件要由幻想的条件来代替,无产阶级组织成为阶级要由一种特意设置出来的社会组织来代替。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BC )
A. 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实现新的社会理想的希望寄托于旧制度的某些试验、示范和统治阶级的善心 B.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是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制度,从幻想的角度描述未来的社会 C. 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作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值得同情的阶级 D. 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看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E.空想社会主义者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变革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
7.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技术,在一定时期内仍能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ABDE ) 。 A.垄断的统治并没有消除竞争 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C.垄断价格作用的加强 D.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不等价交换 E.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8.“有用的就是真理”的错误实质是 ( BDE )。 A.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B.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为一谈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歪曲了真理的本性 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三.填空题
1.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_________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_________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量相等/等价
2.资本主义萌芽于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在_________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地中海沿岸的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3.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_________和世界货币这五种职能。其中,_________和_________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支付手段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4.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_________,经过十六世纪的高潮,到_________才告结束。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十五世纪的后30年 十九世纪初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5.价值形式就是_________,它在历史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现为四种形式,即 _________。 交换价值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四.辩析题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
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 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
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
2.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他们许多天才的设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虽然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各种设计,但基本上出于主观上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善良愿望,而不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 3.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答案要点]
该命题是正确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统一体。人类历史是人们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答案要点]
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是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因而是错误的。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五.材料与论述题 1.材料题: [材料1]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材料2]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材料3]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林、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 [答题要点]
(1)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
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
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从价值判断上来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
(2)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这是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2论述题: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 [答题要点]
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虽有曲折,但基本上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特别是“二战”以后,更是这样。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肯尼迪惊呼:“时间不是我们的朋友”。然而,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世界历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曲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跌人低谷,危机重重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新的变化。面对这一现象,“两个必然”还是否成立?回答是肯定的,这仍然取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状况。
“两个必然”实现的内在逻辑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作为两种制度、两种运动进行现实较量所产生的历史现象,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对应关系。现实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每一次自我调节,都使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而社会生产力的发挥则可能给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带来某种炫耀的资本;现实中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失误,同样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暂时受阻无疑会使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蒙受尘垢。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上述两种现象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两个必然”的实现进程不是直线,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曲线。
但是,“两个必然”实现的内在逻辑却是另一种形式。什么是“两个必然”实现的内在逻辑呢?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的发挥和社会主义的物质存在条件成熟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从“世界历史性”的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同步的渐进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挥一分,社会主义的物质存在条件就成熟一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越是发挥,社会主义的物质存在条件就越是趋于成熟;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殆尽之日,就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存在条件完全成熟之时,当然也就是“两个必然”全面实现之秋。这就告诉我们,同世界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的演进一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一个大尺度的历史时代。至少从1825年欧洲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那时起,一直到“两个必然”彻底实现之日止,都属于这个历史过程。在这个大时代里,无论历史演进的箭头发生怎样的偏斜,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站在这样的历史制高点上看去,当前世界历史上发生的这点儿变化,就实在是小事一桩,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曲折,是社会主义螺旋式前进的一个插曲;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变化,无非是把“两个必然”实现的进程推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