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课题: 唐雎不辱使命 课型 新知预展课 学习目标:第一课时:1、能准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2、积累“易、虽然、徒”等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1、讲述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大意。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课文。 学习重点:积累“易、虽然、徒”等文言词语并疏通文意。 学习过程: 导入:曾经有一一、相关文学常识 个美国记者问1、本文选自《______》,《战国策》是____末年____(人名)根据战国时事周恩来总理:\的记录整理编辑的 体史书,共____篇。 我们美国人总2、《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爱仰着头走路,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它叙事年代上你们中国人为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什么总是低着史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头走路?\周恩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来略加思索后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回答:\走下坡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路的人,总是仰3、刘向: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着头走路,走上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坡路的人自然历经宣帝 、元帝 、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是低着头走路等职。 了。\这个记者4、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听后,倍感羞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愧。其实,在我“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国几千年的历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史长河中,有许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复述故事情节。 多政治家、外交1、唐雎( ) 秦王怫然怒( ) 亦免冠徒跣( )( ) 韩傀家在维护国家( ) 尊严的关键时天下缟素( ) 寡人谕矣( ) 色挠( ) 抢地( ) 庸刻,表现出了超
1
夫( ) 人的智慧,同时休祲降于天( ) 也表现出他们 敢于斗争和善2、口头复述故事,概括故事内容。 于斗争的优秀 品质。今天我们 要学习的文章 中也有这样一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个人,一起走进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句子,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语句。 《唐雎不辱使疑难语句: 命》。 2、解释下列加点词。 秦王怫然..怒( ) 长跪而谢.之( ) 徒.以有先生也 ( ) 天下缟素..( ) 不辱.使命( ) 大王加.惠( ) 虽. 然.,受地于先王(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故不错.意也( ) 请广.于君( ) 而君逆.寡人者( ) 轻寡人与.( ) 岂直..五百里哉( )( )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秦王不说.( )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 ) 仓.鹰击于殿上( ) 休祲..降于天( )( ) 寡人谕.矣( ) 秦王色挠.. ( )( ) 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
5、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7、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还有哪些语句不会翻译请写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第三课时:1、分析人物形象。 2、说说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 一、本文因为有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才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富于戏剧性, 那么,本文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二、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欺软怕 硬、卑躬屈膝、 前倨后恭。 唐雎:不畏强 暴、敢于献身、 3
爱国。 三、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他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五 、作者把这从文中看,他是怎样的人? 两个人物放在 一场尖锐的矛 盾冲突当中, 通过对话,运 用对比、反衬 手法,鲜明地 表现了他们各 自的性格特四、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点。 五、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请说说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4
拓展延伸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达标测评 一、《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它是 末年 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辱”的意思是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三、用原文句子填空: 1、表现秦王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2、唐雎维护国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5
四、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说说下列句子的“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