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三点平滑滤波器(FIR)的表达式为
1y(n)?(x(n)?x(n?1)?x(n?2))
3因此M点平滑滤波器的表达式可表示成
1M?1y(n)?x(n?k) ?Mk?0令:S1(n)?cos(?n)、S2(n)?cos(47?n)
1050S1是低频正弦信号,S2是高频正弦信号 令 ( xn)?s()?s()1n2n要求:1)M=3时,写出平滑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h(n)
xn)2)分别画出s1(n)、s2(n)、(和M=3时的输出y(n)的波形图。并分析平滑滤波器的
特性。
3)改变M的值(如令M=5,7,11),画出它们对应的输出y(n)。分析M的大小对滤波器的影响。
4) 对于四个不同的M值,分别画出滤波器对应的幅频特性曲线
三. 利用巴特沃斯滤波器原型设计一个数字带通滤波器,使其满足:
?p1?0.4?, ?p2?0.5?, Ap?3dB?s1?0.2?, ?s2?0.7?, As?30dB
采用数字域频率变换法、双线性变换法。T=1。(要求:应尽量避免使用现成的工具箱函数)
四. 倒频系统实现
倒频是目前对讲机采用的一种语音保密技术。它是将信号的高频和低频进行交换,即将信号的高频部分搬到低频段,而将低频部分搬到高频段。倒频后的信号和原始信号具有相同的频带范围。由于原始语音信号的频率成分被置乱从而降低了可懂度,起到语音保密作用。在接受端采用同样的倒频器再将信号恢复。
倒频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设输入信号的最高角频率为?m。图中HP是理想高通滤波器,其截止角频率为?b,LP为理想低通滤波器,其截止角频率为?m,
根据倒频系统的原理框图,要求: 1)读入或录制一段语音信号
5
2)利用FFT分析语音信号频谱分布特性。
3)选择角频率?b和?m,设计相应的低通、高通滤波器,画出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图 4)利用倒频系统对语音信号进行加密和解密,画出语音信号在加密前和加密后的时域和频域波形图,并通过语音回放验证加密和解密的效果。
课程设计选题组六:
一. 给定模拟信号:xa(t)?Ae?atsin(?0t)u(t),式中A?444.128,??502?,
?0?502?rad/s。对xa(t)进行采样,可得采样序列
x(n)?xa(nT)?Ae?anTsin(?0nT)u(nT)
1)选择采样频率fs=1 kHz,观测时间Tp?50ms,观测所得序列x(n)及其幅频特性|X(ejw)| 2)改变采样频率fs=300Hz,观测此时|X(e)|的变化 3)令采样频率fs=200Hz,观测此时|X(e)|的变化
要求分析说明原理,绘出相应的序列及其它们对应的幅频特性曲线,指出|X(ejw)|的变化,说明为什么?
二. 一个连续信号含两个频率分量,经采样得
x(n)=sin(2?*0.125*n)+cos(2?*(0.125+?f)*n),n?0,1,?,N?1
当N=16,Δf分别为1/16和1/64时,观察其频谱;当N=128时,Δf不变,其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绘出相应的时域与频域特性曲线,分析说明如何选择DFT参数才能在频谱分析中分辨出两个不同的频率分量。 三. 1)N=15, ?1?0.3?,?2?0.5?。用Hanning窗设计一线性相位带通滤波器,观察它的实际3dB和20dB带宽。N=45,重复这一设计,观察幅频和相位特性的变化,注意长度N变化的影响;
2)分别改用矩形窗和Blackman窗,设计1)中的带通滤波器,观察并记录窗函数对滤波器幅频特性的影响,比较三种窗的特点;(要求:应尽量避免使用现成的工具箱函数)
(以下四、五题任选一题) 四.图像信号相关处理 1)读入一幅彩色图像
2)将彩色图像进行三原色分解,分解出R、G、B分量,并用图像显示出来 3)将彩色图像灰度化,转换为灰度图像并显示
4)对灰度图像用几种典型的边缘检测算子进行边缘检测,显示检测出的边缘。
五.1)读入给定的CEG和弦音音频信号(CEG.wav),对其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分析信号频
jwjw 6
谱。给出信号的时域及频域波形。
2)分析CEG和弦音信号的频谱特点,对该信号频谱能量相对较为集中的频带(分低、中、高频)进行滤波(分别使用低通,带通及高通),分离出三个能量最集中的频带,画出滤波后信号的时域和频域波形,并对滤波后的信号与原信号的音频进行声音回放比较。
3)任意选择几个滤出的频带进行信号重建(合成),与原信号的音频进行声音回放比较。
本次课程设计共有六组选题,每组选题每班可有4-5人选择,组内同学独立完成。
三、课程设计要求
1、使用MATLAB(或其它开发工具)编程实现上述内容,写出课程设计报告。滤波器设计题目应尽量避免使用现成的工具箱函数。为便于分析与观察,设计中所有频谱显示中模拟频率应以实际频率显示,数字频率应对?归一化。
2、课程设计报告的内容包括: (1)课程设计题目和题目设计要求; (2)设计思想和系统功能分析;
(3)设计中关键部分的理论分析与计算,参数设置,关键模块的设计思路;
(4)测试数据、测试输出结果,及必要的理论分析和比较
(5)总结,包括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设计心得与体会等; (6)参考文献; (7)程序源代码清单。
3、演示系统使用GUI界面或混合编程实现集成打包发布,
四、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分三部分,一部分是上机率,占20%;第二部分是检查成绩,最后两次上机为检查时间,占50%;第三部分为课程设计报告,占30%。 注意:
若发现程序或课程设计报告雷同,一律不及格。
五、主要参考资料
[1]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 Computer-Based Approach,Sanjit K. K. Mitra,2000 [2] Understand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Richard G. Lyons,科学出版社 [3] Dual-tone multi-frequency [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 Dual-tone_multi-frequency
7
[4] 《数字信号处理》.丁玉美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第二版),程佩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 数字信号处理,赵树杰等,西电出版社,1997.10
[7] 数字信号处理—时域离散随机信号处理,丁玉美等,西电出版社,2002.11 [8] MATLAB及在电子信息课程中的应用,陈怀琛等,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02.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