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 第二学段 课例B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74-75页的内容。
(一)教学定位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知识。多位数乘一位数是本单元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起始课,是本单元笔算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乘法以及中间、末尾有0乘法的重要基础。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计算内容,引发了我们对这一学习内容的教学思考:在这种大段的计算教学中,怎样提高计算学习和练习的趣味性? 我在备课时注重“解决问题”。通过创设了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乘法计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蕴涵在许多现实情境中,教学时将乘法计算置于现实情境中,增加练习的趣味,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下面,我们回到教材中看相关知识的前后联系。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建立在学生知道了乘法各部分名称,掌握了整百、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这一计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学生是首次接触笔算乘法,但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下册都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学生对于竖式的书写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经历计算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并尝试总结计算方法。 3.养成认真仔细的计算习惯,增强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算理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改理念,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法和学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通过情景导入,让学生以原有经验为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学生通过分析、
1
小学数学说课 第二学段 课例B
比较、归纳从而获得笔算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下面向大家具体讲解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我设计全课分为四大部分——引入、探究、应用、提升。 第一个部分:激趣引入,并出示课题 在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
首先,我出示主题图:元旦快到了,我校开展“绘画比赛”,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桌上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并列式。
(师板书:12×3)
接着,让学生观察这道算式和前几节课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然后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探究怎么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不同,同时也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去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感知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找到知识的生长点。】
第二个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探究 首先,学生独立思考12×3的计算方法。
接着,学生在小组内交流12×3的计算方法,组内形成共识。 然后,分组展示 ,各组分别展示本组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但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更在于显现个人的风采,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
(1)10×3=30(枝) 2×3=6 (枝) 30+6=36(枝) (2)变乘为加:12+12+12=36(枝) (3)列竖式:
学生有了笔算加法和减法的知识储备,会有学生想到列竖式去笔算12×3,又由于学生 初次接触乘法的竖式,学生汇报时竖式的书写会有不同,如:
2
小学数学说课 第二学段 课例B
对于笔算12×3我的处理是先算理后算法,所以我首先是请板演的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写的竖式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说算理时我还引导学生结合口算方法10×3=30(枝) 2×3=6 (枝) 30+6=36(枝),将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算理理解的基础上我再请学生比较黑板上得竖式,哪个更加简洁、方便。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上,教师再一次规范板书12×3的竖式,边板书边请学生结合以前的旧知总结竖式书写的格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在板书时,我注重学生算理的理解和表达,先用第二个因数3去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2,积写在个位(反问学生6为什么写在个位),再用第二因数3去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1,积写在十位。(反问学生3为什么写在十位)。通过反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第二个因数个位的3去乘第一个因数个位的2,积表示多少个一:用第二个因数个位的3去乘第一个因数十位的1,积表示多少个十。教师通过规范的板书让学生感知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通过口算和笔算的结合,帮助学生对于笔算乘法算理的理解,从而做到算理和算法的相容。
接下来,我请学生比较口算、化乘为加、笔算等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让学生在多种方法中体会到乘法竖式的优点以及学习的必要性,增强新知学习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我安排了两道笔算练习: 23×3= 41×2=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在竖式计算过程中的问题。反馈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进一步明确算理,巩固算法。订正后,小组讨论交流:
(1)笔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由于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所以教学中我没有要求学生要一字不落地记忆,而是让学生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出自己的算法。
(2)计算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教学中,我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做题经验谈谈在笔算乘法时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如: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③不抄错题等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总结出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还是要通过练习来不断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接下来进入第三个部分:应用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3
小学数学说课 第二学段 课例B
练习的设计我分了三个层次进行 1.基础练习
请学生完成书中75页第2题
让学生通过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笔算,充分理解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再在这些基础上迁移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反馈中,教师注重各种错题的收集、分析,关注到学生的差异,合理利用学生不同的典型错题。
【设计意图:利用好学生的原始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2.综合练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教会学生计算的方法,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往往被忽略。因此,我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在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些知识呢?”(学生可能会举出去商店买东西的例子)
(1)利用课始的情境,给出一些学生有生活经验的练习,如:我班43人,每人完成了2幅绘画作品,全班一共完成了多少幅作品?即帮助学生巩固这部分知识又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2)元旦放假同学们去游乐园游玩:
反馈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笔算的方法,同时要利用好这道典型算式的资源,请学生分别说一说积中的2个6应写在哪里?为什么?进一步将算理和算法相结合,便于学生更好地形成计算的技能。
【设计意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小学数学说课 第二学段 课例B
3.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我安排了这样的设计:
元旦游乐园里摆上了许多的盆景,每排摆45盆,两边一共摆多少盆?
这样的设计除了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外,同时设想为下节课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做铺垫,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并为后继学习进行铺垫】 第四个部分:提升
课末,我引领学生进入第四部分提升——回顾反思,提升认识
这个部分,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计算方法进行回顾。让学生根据自己计算的经验,提出计算不进位乘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