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来自,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内容结构安排、教学过程评价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前面已经研究了线在面内,线面平行这两种线面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线面
垂直是对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延续与完善;同时线面垂直又是连接线线垂直与面面垂直的纽带,是空间中垂直关系间转化的重心.
作用:通过对线面垂直位置关系的研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进而能够解
决“数学中的空间几何问题”.
2、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初步感知部分空间线面位置关系,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对研究空间元素位置关系的思维脉络尚未成形.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为:
①判定定理的探索与归纳;
②判定定理及定义在解决垂直问题中的交互与转化.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上述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利用定义的双重功效,实现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的互相转化;
②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与线面垂直有关的简单命题.
③尝试用数学的三种语言对定义和判定定理进行准确表述与合理转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由线面平行的研究流程迁移到线面垂直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研究立体几何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
②在探索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同时感悟和体验“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及“无限转化为有限”等化归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学习习惯. 三、教法、学法分析
依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设置情境,引领分析,总结归纳;学法是学生探究,感悟,归纳. 四、内容结构安排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将从情境创设、意义建构、数学应用、课后小结、作业布置等五个环节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一)情境创设,学生活动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 首先借助问题情境从线面平行的研究流程入手,寻找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明确这节课将“怎样研究”,然后通过多媒体观看神十发射现场,引导学生观察,如果把运载火箭抽象成一条直线,它与地面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再结合天安门广场的旗杆与地面的垂直关系,把直观感知线面垂直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然后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线面垂直的例子,如教室内的墙角线与地面,路灯与地面等,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
(二)意义建构
1、定义建构:首先由线面平行类比,让学生体悟可以通过线与线位置关系的研究来实现线与面位置关系的研究.然后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圆锥的形成,让学生探究圆锥的轴SO与底面圆所在平面内任一条过点O的直线垂直,底面圆所在平面内不过点O的直线可以平移到与一条过点O的直线重合,从而与SO也是垂直的,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这样设计既突出了线面垂直的实质,又突破了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的局限性,无形中完成了线面垂直到线线垂直的转化,为判定定理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
图形是否直观,将直接影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因此,我设计了三张图重点强调图形语言的规范性.通过对线面垂直定义的进一步解决,让学生充分体会定义中的关键词:平面内直线的任意性,并进一步指明定义在研究线面垂直问题中的双重作用:即它既可以作为判定线面垂直的方法,又可以作为线面垂直条件下的一条性质. 2、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探究与认知
通过问题如何检验旗杆是否与地面垂直,引出定义法判定线面垂直的局限性,激发学生寻找更为简捷、可行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猜想当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两条,无数条直线垂直时,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在引导学生借助笔、三角板和桌面举反例逐一排除后,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探究欲望,然后结合工人师傅的检验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方向:即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猜想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数学教育应当是数学知识再发现的教育. 为此,我选择三角形折叠实验,让学生操作确认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我紧扣判定定理所需条件将折纸实验分成如下三步并设置三个问题:怎么折(明确垂直关系)、怎么展(明确两相交直线)、怎么放(明确两相交直线在平面内),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下面请看课堂实录),鼓励学生将上述探究结论,用数学语言表述,经讨论后规范呈现.鉴于教材中没有给予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我借助定义让学生加深对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认同感,培养理性精神. 有了前面圆锥的形成作为铺垫,学生容易得到折痕AD与桌面内的任意一条过点D和不过点D的直线都垂直,从而与桌面垂直,完成定理的教学. (三)数学应用
为了加强学生对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我设置了两个例题,通过例1的分析引导解决,让学生感受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实用性,并强调书写的规范性.通过例2的合作探究,让学生领略判定定理及定义在解决垂直问题中的交互与转化,体会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四)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是必要的,它既展示了知识的网络,还强化了主题,增强学生的记忆,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小结,分别是:
? 知识及其发生发展过程; ? 数学思想方法;
? 三种数学语言的互译及解题的规范性.
(五)作业布置:我采取必做题,选做题和探究题三类题分层布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
展,并与下节课判定定理的推论和性质定理进行衔接,实现知识之间的自然过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整个教学过程,下面我将从第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五、教学过程自我评价
本节课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为了突出重点,我设计了三个探究,通过观察探究和实验探究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独立探索,进而达到知识的建构.为了突破难点,我以合作探究作为突破口,加上配套的练习小结和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从而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说明,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来源: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