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以取得最佳的工作绩效。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1、管理学产生前的管理心理学思想:
:《国富论》劳动分工(工作专门化) 1)亚当·斯密(Adam Smith)
:《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2)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age)
:工厂制度贬低了工人的利益 3)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2 、古典理论时代(1900—1930年代中期) 3、行为学派时代 1)人事办公室的诞生:
1900年,B.F.Goodrich公司成立了雇用事务部;1902年,国家现金注册公司(NCRC)建立了第一个职能全面的劳动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工资管理、处理矛盾、改善雇佣和工作环境、改进卫生条件、保管记录、促进工人发展等。
2)闵斯特伯格(Huga Mǔnsterberg)与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与产业效率》(Psychology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
3)劳动法案
(《劳动法案》)。 1935年美国通过了《瓦格纳法案》4)人际关系理论
“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 ) 1949年,芝加哥大学 ,4、人力资源学派
1)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的观点:1957年6月,阿吉里斯将《个性与组织》中节选的短文在《管理科学季刊》第二卷中发表,这篇名为《个性与组织: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的文章集中体现了阿吉里斯影响最为深远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2)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 Mc Gregor)的观点:
他在1957年11月号的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一文,
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一Y理论”,该文1960年以书的形式出版。
5、权变学派—管理心理学的形成:60—70年代的权变管理理论,标志管理心理学发展成为管理心理学。关于权变学派后面将详细分析。
6、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组织文化的兴起 《Z理论》 2)组织再造
3)学习型组织 《第五项修炼》 *系统思维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目标愿景 *团队学习
4)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完善
三、管理心理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 2、实验方法; 3、数量统计方法; 4、比较研究方法。
四、学习的意义:
1. 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 2. 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 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 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第二章 人性管理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人的行为;熟悉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现代化的含义,了解人为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心理的涵义,心理过程的内容及相互关系,人的本质和人的行为特征。 一、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性的认识 (一)儒家思想
人性问题,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
“性相近也,习1、孔子的观点: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只是指出,
相远也。” 孔子一贯主张“忠恕”之道,“忠”为尽己为人之谓;“恕”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之谓。 “仁”是孔子思想,或者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孔子的“爱人”体现在:首先,爱人不仅是爱亲,即血缘的亲子之爱,而且是超越了爱亲范围,具有“泛爱”的性质。另外,正因为爱人不仅是爱亲,所以孔子还要求行“仁”德于天下。孔子把“恭、宽、信、敏、惠”纳入了“仁”的德目,体现了爱人的具体要求。
第二,从爱人的原则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所谓“忠”,并不限于忠君,还含有真心诚意待人的意思。所谓“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企图通过忠恕之道,实行爱人原则,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第三,孔子所讲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不论是非的“乡愿”。他反对做一个不问是非善恶,只讲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只有真正怀仁的人,才能做到“能好人、能恶人”。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2、孟子的观点:孟子提出了人性具有善端的“性善说”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没有这“四心”就不是人。他认为“寻善”不是向外部觅找,而是反身而诚,内省的修养便成为成人的重要环节。“四心”只要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四德。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以仁爱为本的,而孟子则开始将其展开为仁、义、礼、智等具体规定,其中更具特色的是关于“仁”、“义”统一的理论,在阐述“仁”、“义”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表述了他的理想人格。在孟子看来,心存仁德,行由义路,是高尚其志的行为,也是道德的最高
境界。“居仁由义”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发展,“仁”是“爱人”之心,是人心须居而忽失的为善的根本,孟子以“义”来规定“爱人”的界限。
“注3、荀子的观点: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制礼义以分之” 、错习俗,积善成圣”的成长之道。显然,荀子与孟子不同,他较注重的是“修习”过程,强调习俗环境和习行,这是他对孔子“习相远”的发展。与孔孟一致的是,荀子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关键在于善于学习,积善成圣。荀子在阐述理想人格的过程中,与孔孟相异的地方是开始将人格的内在品性与法的观念联系起来,开始注意到理想人格的现实基础。
(二)道家的思想
1、老子的观点:老子的人性论主要特点是人性自然,人性无善恶之规定,人性没有先天的道德属性。人性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或善或恶,都是叛逆了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正是在这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他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从而返朴归真的成长之道。 “上德若谷”的品质,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就会采取“无弃”的态度;表现在恩怨问题上,老子主张“报怨以德” ;表现在荣辱观上,便是“宠辱不惊”。
2、庄子的观点: 庄子推崇人类的自然本性,是对儒墨提倡的仁义道德的否定。战国之时,儒家学说一般为列国统治者所采用,仁义也成了当时人们一种普遍追求。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庄子,自然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仁义”,认为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性,仁义是虚伪、争夺以及种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庄子倡导人性回归自然纯朴,反对压制人性的等级专制社会,这其中就蕴含着人道主义思想。
三)法家的思想
韩非以法家冷峻的眼光,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审视,揭示出人性的自为自利的天性。“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韩非提出的安利恶害的人性是有其思想源头的。首先是对管子、商鞅等法家人物思想的继承;其次是吸取了荀子人性理论的观点。
二、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思想
(一)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1)人有高度自我、自尊及求得生存的欲望; (2)人是有智慧、有感情的动物; (3)人受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
(4)人的欲望并不完全相同,同一欲望也有强弱之差别;
(5)人可能受到某种激励而要求上进,努力去实现某一目标(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可能因为受到某种刺激而感到内心的空虚、情绪的不安、甚至感到人生毫无意义。
这里所说的人性,主要是侧重从自然属性方面表现论述的。他们认为,人有人的尊严,人有人的“自我”。这种自我的重要特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敬。任何一种外界不良影响都可能或多或少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心。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有可能进行反抗。这种反抗的行为,即使不表现出来,也可能埋藏在心底里,其结果可能形成情绪不安,工作消极,感到自卑或不合群,甚至导致有害的行为,这是我们管理干部应特别注意的。
(二)对人性的假设: 时 间 理 论 X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 Y理论 超Y理论 Z理论
1、x理论
X理论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要证明人是经济人,对工人的管理可以用强制的和惩罚的方法。其基本观点如下:
对人的基本看法 经济人 社会人 自我实现人 复杂人 亲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