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源流
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诚信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提出了对今天社会诚信发展的若干启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源流》 常州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顾问、教授 徐永林
一. 诚信观念的萌芽及确立
1.诚信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的诚信,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已出现\诚\的概念,《尚书·太甲下》中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的记载,这里的\诚\主要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在同一本《尚书》中,也有关于\信\的记载,如《书·康王》云:\信用昭明于天下\,《周书》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等。春秋以前,\信\和\诚\一样,多用于对鬼神的虔信。后经儒家提倡,\诚\与\信\才逐步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诚\与\信\单独使用较多、较早,连起来使用则较少、较晚。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创始人管仲曾将\诚\与\信\连用,他明确讲:\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战国末期,荀子也曾将\诚\与\信\连用,\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意思是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虚夸妄诞则会产生社会惑乱。在《周易》中,\诚\已摆脱纯粹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伦的道德意义。《周易·乾》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诚\在孔子那里虽未形成理论概念,但他多处讲\仁\,其修己爱人的内在意蕴与\诚\是一脉相通的。在孟子那里,\诚\逐步成为体验道德本体、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孟子以此告诫人们,\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荀子发挥了孟子\诚\的思想,并开始以\诚\涉政,把\诚\从做人之道扩展为治世之道,指出\诚\乃\政事之本\。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成为连接\格物\、\致知\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成为道德内养与外成的关节点,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与下安宁的多种社会功能。
在儒家那里,\信\也逐步摆脱了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信\被人们更早地与为政之道结合起来。孔子十分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治理国家时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因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信\是国与国相交的道义标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荀子也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可见,作为中国儒学的原创,孔、孟、荀都把\信\作为做人与为政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1
在中国古代,\诚\与\信\单用较多、较早,连用较少、较晚。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创始人管仲曾将\诚\与\信\连用,他明确讲:\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战国末期,荀子也曾将\诚\与\信\连用,\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即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虚夸妄诞则产生社会惑乱。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仍然是以诚释信,以信释诚。由于\诚\、\信\意义相近,在实际生活中,二者常常被互换互用,但如果仔细体察,\诚\与\信\的规范意义仍然是存在着细微差别并各自有所侧重的:\诚\更多地是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诚\更多地是对道德个体的自身要求,\信\更多地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或多向要求;\诚\更多地是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则更多地是指\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实践。当然,这种区分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二者是相互贯通、互为表里的,\诚\是\信\的依据和根基,\信\是\诚\的外在体现。正如北宋理学家张载所言:\诚故信,无私故威\(《张载集·正蒙·天道》),\诚\与\信\共同保证我们的道德规范得以实践。正因为如此,下文在介绍我国古代的诚信道德观念时,将不再严格将二者区分,而是统称为\诚信\。
2.诚信观念的萌芽
人类社会的道德是在长期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逐渐产生的。我国是世界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从已发现的最早的元谋人推算,至少在17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和国家。那时的社会诚信是什么样的?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作如下分析。 在原始社会,狩猎是一种基本的生产劳动,是种族得已生存延续的基本手段。《尸子》中记载:\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而狩猎是一种集体活动,需要参加者协调一致,共同行动。这就要求每个参加狩猎者都能遵守事先安排的约定,狩猎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如果有少数人不守约,狩猎成果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大都数人不守约,狩猎就无法进行。由此可见,共同的劳动必然会产生守约、守信的概念和要求。
原始社会中诚信概念的产生还可从我国解放前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讲信守信的记载中看出。例如,《黔记》中记载古时苗族审理本族案件时,其程序是:\要约文书,刊寸木判以信。\《腾越州志》中记载更为有趣:\夷有风俗,一切借贷赊用,通财期约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为符,各执其半,如约酬偿,毫发无爽。\这说明社会生活中已产生了诚信行为。再如,解放前贡山独龙族仍处于物物交换阶段,猪是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其比率是:一头小猪与一口8寸锅或50筒包谷相当;一头中猪与一口1尺6寸锅或100筒包谷相当;一头大猪与一口1尺8寸锅或150筒包谷相当;一头大肥猪与一口2尺锅或250筒包谷相当。这种约定俗成的结果,人们在交换中都能自觉遵守。由此可见,原始社会末期的内部商品交换,已表现出了行动守信的本质。
关于我国上古原始人的道德风貌,可从《礼记·礼运》篇中的记载看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不仅反映出原始社会的公有观念、平等互助观念,而其中的\讲信修睦\实际上就是讲诚信、修和睦之意。尽管原始社会中也有战争,但凭着\讲信修睦\,人类终于走出了野蛮,走向了文明。 3.诚信观念的确立
2
经过漫长的血与火锤炼,人类终于步入了阶级社会。夏部落的首领禹打破了\禅让\制度,建立了世袭的夏王朝,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在我国正式诞生。商朝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国家,由于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还有其他出土文物和古书的记载,使我们对这一朝代有了较多的了解。商代的特征是:社会由氏族血缘关系联结,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相结合,伦理思想和宗教意识相混合等。正如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所说:\我们翻遍卜辞,没有发现一个抽象的词,更没有关于道德智慧的术语。......社会内部的权利义务观念还没有明显的标志。\这里的\社会内部的权利义务观念还没有明显的标志\,实际上就是说还没有明显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卜辞中虽然已出现了孝、德、礼等字,但这些字的内涵并无伦理道德的含义。据考证,卜辞中的孝字与老字、教字相通,礼则是指盛有双玉的祭器,因而,这些字并不能作为道德规范使用。
约在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这时,殷商卜辞中出现的孝、德、礼等字开始有了伦理道德意义。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在总结夏、商兴亡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提出了\以德受命\、\以德配天\的思想。周公姬旦的许多谈话、命令中都贯穿了伦理思想,他认为德是由天所命的,商朝灭亡是因为\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因此,他总结了一套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规范,认为这是由上帝赐予民众的行为规范。由此可见,西周的伦理道德带有明显的神秘色彩。
从晚商至春秋,诚信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始出现在金文上。如中山王鼎上就铸有\余知其忠(言身)也\。这里的(言身)字,就是现在的信字。言身二字组合成信,就是说说的话要兑现,要身体力行。这形象地体现了诚信的思想内涵。同时,我国最早的文献上也开始有了关于诚信的记载。如《易传·系辞上》有\言出乎身\,还说\人之所助者,信也。\《易传·乾·文言》中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里,既讲了信,也讲了诚。而下列的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更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遵守信约而从事商品交易的情况。
我国古文献六经之一的《诗经》中,也有关于诚信的不少记载,如《卫氓》中的\信誓旦旦。\《郑风》中的\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王风》中的\谓予不信,有如敫日。\《大雅》中的\王道尚信,则天下以为法。\等等。
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也有关于诚信的记载,如《书·康王》中有\信用昭昭明于天下\,《周书》中有\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等。
由上可知,我国古代的诚信概念此时已经完全确立。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开始由经验型逐渐走向了理论型,诚信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这标志着我们的先人已经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方面走在了人类文明史的前列。 二、先秦时期的诚信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一阶段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
3
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和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一方面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推进了思想文化的进步。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阶段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人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良好环境;而制度变革时期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又造就了不同阶层的人的代言人,于是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 \百家争鸣\局面。这时所产生的儒、墨、道、名、法等各家学派,产生的地域不同,接受的文化传统不同,代表的阶级和阶层不同,探讨问题的重点不同,但奇怪的是,他们在伦理道德方面、特别是在诚信方面的观点确是基本趋向一致的,出现了\驳难下的趋同\这一有趣的文化现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战争频繁,相互间常常签订协定和盟约。这些盟约的遵守和实施,主要靠道德力量的约束。凡能遵约守信的,就有了道义的力量,就赢得了民心,因而可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取得事业的成功。丰富的社会诚信实践要求思想家给以理论上的总结提高,这就产生了各个学派对伦理道德的论说。
下面对各主要学派关于诚信的言论作一概要介绍。 1.儒家之诚信
儒家的诚信观念是与其\仁\的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其提出的\仁\的学说中,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认为人应该重利轻义,具备孝、悌、忠、信等品德,信在其中就具有重要的地位。《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从孔子的回答中可见儒家在政治上对诚信的重视程度。在《论语·子路》中,子贡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这里孔子将诚信当作了\士\的个人品德要求之一。从此,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就成了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千古名言。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换句话说,人如果缺乏诚信,就不能立身处世,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正因为此,孔子的学生曾子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一项内容。由于对诚信的重视,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孔子,还将其列为儒家四教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也就是孔子是从文化知识、
4
社会实践、忠心耿耿、坚守诚信这四方面教育学生的。
孔子不仅在理论上提倡诚信,而且实践中身体力行。《孔子家语·在厄》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及其学生在陈蔡遭到围困,七天没有吃东西。子贡偷偷突围出去用自己的物品换了米回来烧饭,但在破屋中烧饭时不小心落入了灰尘,颜回就将脏饭吃了。子贡看到了以为颜回是偷吃,就去告诉孔子,认为颜回不仁。但孔子说他很了解和信任颜回,此事或有其他原因。就叫颜回来问。颜回告诉孔子,饭弄脏了弃之可惜,所以就先吃了。由此事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对诚信是身体力行的。
孟子是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同孔子一样,十分重视伦理道德。但他更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养成\浩然之气\,就可\反身而诚\,达到\至诚\的道德境界。在《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段话:\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在这里论述了一个诚信的链条:要使上级信任,必要取得朋友的信任;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必须得到父母的信任;要取得父母的信任,必须诚心自省;而要诚心自省,就要懂得什么是善。所以他认为:诚是自然的法则,追求诚是做人的法则。极端真诚而不能感动别人是没有的事,不真诚也就无法感动别人。孟子可贵之处是在这里既指明了个人内心的\诚\与个人在社会上的\信\的关系,也说明了通过个人的修养达到社会诚信的途径。这样,社会诚信也就建立在更可实行的基础之上。
由于儒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儒家关于诚信的论述一直指导了我国社会诚信的发展。 2. 道家之诚信
道家是以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为基础的一个学术流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中心,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在伦理思想上,强调\自然\、\无为\,反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主张,希望返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所以他否定社会的善恶标准,主张\绝仁弃义\。但他在信伦理道德方面,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在《道德经》中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