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近代中国的新发展
历史知识经常时空混乱,怎么办?
建·时 空 坐 标
回顾历史,想一想
历史知识经常支离破碎,怎么办?
构·思 维 导 图
结合教材,试一试
示例如下:
历史线索经常脉络阻滞,怎么办?
通·阶 段 特 征
依据史实,理一理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1919—1949)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胜利。
1.政治上: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经济上:在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阶级开展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城市,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遭到严重破坏。
3.思想上: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4.社会生活上: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信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
对接一轮 固本培元
温馨提示:先根据本讲涉及的时空范围自主回忆相应的必记知识点,然后依据下面的“知识梳理”检验一下,效果更好。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1.兴起——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1)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发展——国民革命运动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2)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3.发展——国共十年对峙
(1)新道路的开辟: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
(2)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扶植伪满洲国政权;1935年策划“华北事变”,继而向华北进犯。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高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抗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同时存在,经过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最后取得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解放战争: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即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开始了战略反攻;1948—1949年初,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渡江战役爆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5.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黄金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沉重打击: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日本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到美国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榨。 三、近代后期中国思想领域的理论成果
1.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革命运动开展起来。
2.毛泽东思想
(1)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近代化后期的社会生活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中国的航空业起步,报刊业和影视业获得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发生重大变化。
1.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不同是革命性质不同。(×)
提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不同是领导阶级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相同的,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五四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提示: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表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但是其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并没有完成,因而五四运动并没有取得完全胜利。
3.中共“一大”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提示: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上。 4.国民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
提示:国民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或共产党单独领导的。 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两党合并。(×)
提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两党合并。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要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性。
6.大革命完全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提示: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没有完全推翻,三个军阀中张作霖没有被推翻。
7.“八七会议”上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提示:“八七会议”虽然明确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在秋收起义时,起义军仍然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因此“八七会议”仍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8.秋收起义开始时,毛泽东提出向农村进军,逐渐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提示:秋收起义最初的目标是攻打大城市,毛泽东领导起义军攻打长沙受挫后,转入农村,逐渐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9.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错误。(×)
提示: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但并没有清算“左”倾错误。“左”倾错误的清算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10.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开始进行局部抗日战争。(√)
提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东北义勇军开始进行抗日,后来中国共产党组织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抗日。
11.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消极的。(×)
提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几次会战,英勇抗击了日本的侵略。抗战初期国民党积极抗战是值得肯定的。
12.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提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胜利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1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区别是抗战的区域不同。(×)
提示:这种说法错误。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依靠的是政府和军队,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依靠的是全民族,两种抗战路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14.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的标志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提示:中国人民虽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完全独立。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15.抗战胜利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提示: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16.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避免内战,维护和平。(×) 提示: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主要原因是其内战准备尚未完成,于是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为发动内战赢得时间。
17.战略决战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提示:战略反攻是指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战略决战是指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18.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长达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提示: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但并不是完全胜利,因为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依然占据西南、西北以及台湾等地,人民解放军还在追剿、肃清残敌。
19.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的发展与在国民政府前期的发展是两个不同时期。(√) 提示:民国初年的发展是指1912—1919年这一段时间的发展,又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国民政府前期的发展是指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提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美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被称为新的“二十一条”。通过此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并不能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21.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提示: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22.诞生于20世纪上半期的毛泽东思想是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在21世纪的今天,是不能用来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的。(×)
提示:诞生于20世纪上半期的毛泽东思想虽然是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但在21世纪的今天,并不是不能用来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相反,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路明灯。
热点考向·活化思维
主题微课 模拟演练
主题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典例1 (2016·新课标Ⅰ卷)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题流程]
选项 A. B. 判断理由 国民党的这种行为不利于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国民党排斥“长征时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说明国民党不承认其他社会力量,这不利于塑造战时政府形象 材料不涉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不能反映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正误 × ×
错因归类 逻辑关系混乱 逻辑关系混乱 C. × 材料理解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