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俊林 周洪志 党委组助理研29 织部 究员 24 学生 无 工学、党的硕士 建设理论研究 硕士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内党委组容与工作模式和体制机织部 制研究 马克思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与传主义学播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院 二、立项依据
本项目研究概况、现状及发展趋势;本项目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限3000字,可加页) (一)本项目研究概况、现状及发展趋势 1.研究概况 梦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国家。怎样认识中国“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这些都事关中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因此,从多视角多维度开展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尤其是从艺术化的视域下研究大学生中国梦的传播内容与传播的体制机制,就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那么,提高大学生“中国梦”传播的思想性、艺术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就成为高校大学生“中国梦”的宣传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艺术化的视角开展大学生“中国梦”的传播,就是通过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等反应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运用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方式、方法及事物在大学生中传播“中国梦”,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认知和信仰程度的重要手段。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科学。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的“中国梦”,将为从艺术化的传播方式方法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高校各单位和部门作为大学生“中国梦”传播的主体,从艺术化的视角充分并结合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有效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就有必要建立健全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单位和部门分工协调有机统一的工作模式和体制机制。这一课题研究将会为学校开展大学生中国梦的教育教学,激发和促进石油学子继续确立健康向上的“大学梦”、“青春梦”、“石油梦”,为中国梦的实现“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同时,课题多视角的交叉研究也将会进一步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点和问题,探索并构建更加有效的工作模式和体制机制。 2.研究现状 (1)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尤其是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新方案的出台以来,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些重要的学术刊物,如《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校理论战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理论研究异彩纷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此外,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了阐述。但从总体上来看,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不够全面,很多文章只是泛泛阐述,不够深入和系统;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体系不严谨,教学内容重复;研究成果创新较少,并且成果转化为实际运用的就更少,研究的实用性比较差。 (2)关于传播学角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近年来,运用传播学的理论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受到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不少学者在在这方面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鉴传播学过程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例如岳金霞在《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及模式》一文中借鉴传播学过程模式,构建了较为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欧阳林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是将传播学过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相结合的第一部著作。二是关于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张耀灿、郑永廷等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陈万柏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都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大众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载体和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三是运用传播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耿建慧的《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政治意识“培养”效果的实证分析》从传播效果理论之一的“培养理论”的角度考察网络对大学生政治意识形成的影响;黄明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优化初探》从受众角度着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 (3)从艺术化视角以及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中国梦”作为新时期具有特定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名词,关于运用传播学理论的研究“中国梦”的很少,尤其是大学生“中国梦”的传播就更少。而关于艺术化的大学生“中国梦”传播,就这个命题本身来说在中国知网还没有发现相关的论文。从艺术化视角以及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那就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研究。而中国石油大学相关单位和部门已经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比如中国梦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艺术课的结合;全国大学生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和校庆60年系列活动中的“石油情?中国梦”系列征文、摄影、DV作品比赛等系列活动;校外专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等组成的“中国梦”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等。 总之,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从艺术化的视角研究大学生中国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就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而具有创新性的课题。 3.发展趋势 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中国梦”是新的一代领导集体对于人民的庄严承诺和号召,而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接续奋斗。因此,“中国梦”的传播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高校,对于大学生进行“中国梦”传播和教育的也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如何从多维度和多视角尤其是从艺术化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方法,运用各部门的力量构建健全的工作体系,总结科学的教育规律,形成有效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对于促进大学生“中国梦”的传播和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本项目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1.实际意义 (1)加强艺术化的大学生“中国梦”传播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并不是“平地起高楼”。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来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梦”的融入工作需要与以往工作彼此融通,相互助力。从传播学角度看,艺术化的大学生“中国梦”传播,作为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它具有自身的传播模式,也具备一般传播过程的最基本要素: 传播者、信息、媒介和受众。因此,从大学生“中国梦”传播的模式和要素出发,以传播学视角来思考提高大学生“中国梦”传播的效果,将对于大学生“中国梦”的传播和我们的教育实践产生积极的意义。 (2)加强艺术化的大学生“中国梦”传播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内教学内容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而“中国梦”的提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双重需求。为实现这一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好学生的环境适应与行为养成、专业学习与思维发展、社会责任与使命意识等课内教学内容的融合问题。更要积极地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进行大胆创新,探索和总结新的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程教学与音乐赏析课、艺术赏析课等进行结合,改变原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的状态,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3)加强艺术化的大学生“中国梦”传播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课堂内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融合 高校进行大学生“中国梦”传播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按教育场所可分为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课内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互为补充。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合力。加强艺术化的大学生“中国梦”传播研究,可以有效地为二者的紧密结合提供有效途径。可以在师资、教学方法、网络、党团组织和学校管理上进行改革;可以在课堂教学以及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方式上进行创新,使二者建立起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以及提高大学生“中国梦”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