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教育教学论文
学生课堂“五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策略
----以鲁教版地理教材“常见天气系统”为例
曹同亮 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221421) 15852292661
摘要: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特别是好的学生活动设计,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本文以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常见天气系统”教学内容为例,从江苏省徐州市推行的“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中对学生“五学”行为的要求上阐述其课堂活动设计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五学” 课堂活动 设计 教学策略
江苏省徐州市自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学讲计划”)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课堂教学生态有了很大的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学生“学”的方式变化很大。一堂好课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加强教师主导活动的设计,更要强化学生主体活动的设计。本文从“学讲计划”中对学生“五学”要求的角度谈一谈学生课堂活动设计及教学策略。
一、“学讲计划”中的学生“五学”与教学环节
“学讲”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五学”是指“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这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要学生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变知识的接受者为知识的探索者。
课堂教学过程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程序展开的,教学程序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如果把“学讲”课堂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五学”活动对应于一些基本的教学环节的话,那么,“自学”对应于“自主先学”环节,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预习、课中的自主学习;“互学”对应于“小组讨论”环节,是指通过生生互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问学”对应于“质疑拓展”环节,是指以提问、质疑的方式,探讨学习问题,拓展学习内容,达成举一反三;“‘教’学”对应于“交流展示”环节,是指以“讲出来”、“教别人”的方式,深化和巩固学习成果;“悟学”对应于“小结反思”环节,是指以自主总结、交流体会的形式,感悟学习成果。
二、学生“五学”课堂活动设计及意图
学生的“五学”不是截然分开的流程,大多是相互融合的,“自学”中有“问学”,“互学”中含“‘教’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课型自主变通、组合。学生课堂“五学”活动的基本流程是: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发现疑难,提取重难点,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提出质疑,拓展问题,检测反馈,小结反思。
1.自学---自主先学
学生在课前预习或上课导入后自主学习,它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借助导学案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要能发现疑难,提出问题,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后提取出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即知识点、重难点)。学生
1
在自学活动完成后,还要再增加两个小环节,一是自学检测,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二是自学疑难,让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师生一起归纳提取出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如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播放近几天徐州市天气预报视频片段(选择受冷锋活动影响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简要分析这几天的天气变化,以此为导入,然后设计以下自学活动:
活动1:阅读教材P 43-44页,找一找,填一填。 1.什么是气团?气团是如何划分的?
2.什么是锋面?锋面附近的天气状况如何? 3.锋面的类型有哪些?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4.完成锋面示意图,把冷气团、暖气团、锋面等标注在适当的位置。 c
图1 活动2:阅读教材P44页,图文结合,分析冷锋、暖锋与天气状况。 1.冷锋
(1)形成: 气团主动向 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2)对天气的影响:表1 冷锋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气团 气温 气压 天气 2.暖锋
(1)形成: 气团主动向 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2)对天气的影响:表2
暖锋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我的疑问: 气团 气温 气压 天气 2.互学---小组讨论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全部心理过程是在交往过程中发展的,而表现为合作的教学正是最具有计划性与系统性的交往形式。据此,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解决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教师要梳理总结,预设课堂上讨论的问题。设计问题时,要创设情境或利用具体图像,让学生思维有落脚点,让学生有话说,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如在在学习“冷锋与天气”时,设计以下探究问题:
活动3:观看动画,讨论以下问题:
1.锋面向哪个方向移动,冷、暖气团的位置如何,哪一个气团主动移动? 2.降水区域发生在锋前还是锋后?
2
3.观看动画,以某城为例,描述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现象。
图2 我的疑问:
3.问学---质疑拓展
该环节包括两方面,一是不可预设的动态生成,即学生质疑,课堂上要留出学生质疑的时间,让学生把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要利用好这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再讨论,或通过组间竞赛的方式进一步加以解决,以发展学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维。二是教师设问拓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仍没“学透”,一些能力还需要培养,教师可预设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学完“锋面系统”后,教师再抛出几个问题:
活动4:“找不同”,比较“冷锋天气图”和“暖锋天气图”,这两幅图中有几处画得不同?,
图3 图4
活动5: 你能解释“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吗?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是怎样形成的?
4.“教”学---交流展示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教授给他人”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最好。学生的“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一是小组讨论过程中生生互教互学、优势互补,通过“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给不同学习速度和思维优势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二是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借助黑板、白板、投影等媒体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其他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问题解决思路;三是学生自主学习后“讲出来”、“教别人”,如学习完“冷锋与天气”内容后,以此为示例,暖锋、准静止锋等内容由学生“讲出来”。再如“锋面与天气”学完后,设计“学做天气预报员”活动,深化和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讲天气”,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6:学做天气预报员,根据图5,对我国东部地区未来几天的天气形势作出预报。 来自西伯利亚的 空气前锋已经移到蒙古国中部,以及我国 一带。未来两天内,冷空气将继续向 方向移动。受其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将出现 天气,气温也将明显 ,请大家做好 工作 。
3
图5
5.悟学---小结反思
学生悟学活动:概括、小结本节学习内容,绘制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领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增强学习习惯养成的自觉性。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和不足之处,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基于学生“五学”活动的教学策略
“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因此,在设计学生“五学”课堂活动的同时,教师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 1.掌握学情,“以学定教”
课堂上学生学习程序、讨论的问题、生生互动等设计都要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体现“以学定教”思想。如“常见天气系统”是地理教材各版本必修1教学内容,从学习进度上看,学生进入高中近两月后学此内容,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甚至能联系物理学有关知识解决地理问题;从学习方法上看,学生初步适应高中阶段地理的学习,初步掌握读图、画图、图文结合等地理学习方法。另外,“学讲计划”在我市实施近两年,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参与到“学讲”课堂,初步掌握体现“学讲”要求的学习方式方法。当然,本部分内容是第二节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虽然对一些天气、气象术语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上升到理论的层面,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联系实际,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有话说、有事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2.研读课标,设计目标
有人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教学目标是半径,教学方法是绘图的技巧,无论圆有多大,无论圆怎么画,都离不开圆心。圆心找不准,教学就谈不上有效和高效。因此,理解课程标准就是找准圆心,这决定教学的方向。“常见天气系统”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与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据此,该内容学习目标作如下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锋面天气图中判读锋面类型,运用锋面天气图分析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点。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简易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原因;
4
(2)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3.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提供鲜活的、生动的、真实的材料,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降低学习难度。一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如联系近几天当地天气变化引入“常见天气系统“的学习;二是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如动画演示,以某城为例,探究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现象;三是创设情境,学以致用,如学做天气预报员,对我国东部地区未来几天的天气形势作出预报。
4.注重评价,反馈效果
学生“五学”课堂活动设计完成后,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实施,课后要及时评价,反馈学习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学习活动参与度如何,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包括学生是否能够在导学案指导下完成自主学习,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五学”活动能否活而有序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学生能否熟练掌握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达成度如何等。还要评价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是否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林培英. 高中地理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伏金祥,李晓亚,石红娟.优化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五环节”[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36-3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