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生教育实习手册(师范生使用)

2025-07-05

学号: 105012007119

本科学生教育实习手册

学 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___ 专 业:数学与应用数学_______ 年 级:2007级___________ 姓 名:游敬龙___________ 实习成绩: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许小芳___________ 实习学校

指导教师:俞波____________ 实习学校:福州铜盘中学________ 实习时间:2010.9.6-2010.10.22_____

年 月 日

教育实习教案

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实习生 游敬龙 学号 105012007119 本校指导教师 许小芳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俞波 原任课教师 俞波 2010 年 9 月 21 日 (星期 二 ) 第 二 节课 (本人本次实习第 一 个教案) 实习学校 教学课题 福州铜盘中学 实习班级 初二5班 实习科目 数学 §12.3等腰三角形(1) 所用教材 教材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第 上 册,第 十二 章 三 节,第 一 课时 自用 参考书 课时安排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志鸿优化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 4课时 教学用具 剪刀,长方形纸片,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计算,证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观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 3、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境-探究”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实践、观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采用过程性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过程。 板书设计 12.3.1等腰三角形(1)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 几何格式 性质2 几何格式 例练区 多媒体投影区

一、情境创设 问题1:图中有熟悉的几何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处理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多幅实际图片,让学生寻找其中的几何图形的特点。然后提问学生,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图片出发,感受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然后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题2: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图中的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ABC,那么AC和AB有什么关系?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处理方式:教师动手操作,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的特点,可以发现AB?AC.即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并结合多媒体介绍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等概念。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图形介绍等腰三角形有关概念,能化抽象为直观,这也为下面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教学过程及内 容 问题3:前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处理方式:提问学生,教师归纳总结,并用几何画板演示等腰三角形成轴对称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回顾剪纸过程,通过教师把几何画板演示等腰三角形成轴对称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对称的过程,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得出铺平道路。 问题4: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AB?AC BD?CD AD?AD ?B??C ?BAD??CAD ?ADB??ADC 处理方式:学生动手折纸,观察,找出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写表格,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问题5:这只是在我们所剪的等腰三角形中的情况,那么在其它的等腰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处理方式:利用几何画板演示不同的等腰三角形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在其他的等腰三角形中,也存在同样结论,为后面性质的概括做铺垫。 二、新知探究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 问题1:由这些重合的部分,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处理方式:按照所填的表格,逐个引导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完善,归纳出性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化,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问题2:性质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 问题3:你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处理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条件和结论,并转换成数学符号,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根据对称性寻找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注意学生所添加的辅助线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这几条线的关系。最后教师在一种证明方法的基础上证明三线合一。证明结束后,教师给出性质的几何格式。 设计意图:从动手操作验证方式转变到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用各种辅助线的作法,体会一题多解。同时,增强理性认识,体验性质的正确性,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性质1的证明: 已知: 在?ABC 中, AB?AC,求证:?B??C. 证明:作底边BC边上的中线AD。 在?ABD与?ACD中, 教学过程及内容 ?AB?AC??BD?CD?AD?AD???ABD??ACD(SSS) ??B??C性质1的应用格式: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ABC中, ∵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性质2的证明: 由性质1的证明知 ?ABD??ACD(SSS) ??BAD??CAD,?BDA??CDA∴AD是?ABC是角平分线 又∵ ?BDA??CDA?180? ∴ ?BDA??CDA?90? 即AD是?ABC的高.

性质2的应用格式: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在?ABC中,∵AB?AC,?1??2(已知) ∴BD?CD,AD?BC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中线,既是底边上的高,又是顶角平分线。 在?ABC中,∵AB?AC,BD?CD(已知) ∴AD?BC,?1??2 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顶角平分线。 在?ABC中,∵AB?AC,AD?BC(已知) ∴BD?CD,?1??2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三、练习巩固 练习1: 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 120° 26° 处理方式:请学生口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练习2: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度,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多少呢? 40?和100? 或 70?和70?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00度,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多少呢? 40?和40? 处理方式:提问学生,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注意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求其余角度时要分类讨论。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性质1的理解,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 例题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处理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根据已知条件与图形找出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然后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引导学生分析图形中的关于角的数量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最后通过方程的方法设元解题,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参与意识,巩固所学性质。 同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与方程的思想。 练习3:如图,在?ABC中AB?AD?AC,?BAD?26?,求?B和?C的度数。


本科学生教育实习手册(师范生使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施工现场推行“工艺试件与样板引路”的管理规定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