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课前循环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老师和同学们聊聊,活跃一下气氛。 上课。今天的天气有点热,难道是你们的热情把空气都温暖了,那我真是太荣幸了,感恩!孩子们,为你们的热情大声地鼓掌吧。
导入:
1.初次见面,请多多包涵。其实今天,我是有备而来的哟,我给你们带了见面礼——书(名著),挥动一下手中的书(曹文轩的《根鸟》)、《草房子》)《青铜葵花》等),再指一下那两大箱名著(我班的57个孩子给固院初中九3班的50个孩子各准备了一本中外名著,还在扉页上用心写了一大段赠言)。希望今天我们的这堂课不是我一个人的《孤独之旅》(板书),而是和大家的收获之旅,惊喜之旅!大家有没有信心?
2.
有句歌词是这样的写的----PPT2“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不知大家是否介意我把它唱一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曹文轩笔下的少年-——杜小康,去经历一场成长的洗礼吧!
总体感知:PPT3大家知道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什么人,什么事)
概括能力真不错,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PPT4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小康康在文中说的话并不多,总共也只有四句,看谁最快把它们找出来!(2、31、41、51段)PPT上出示这四句话。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读读文中的这四句话(生读)
读得很流利,但不够传神,其实大家知道吗?不同情境下说的话,表达的心情也是不一样的,其实每一句话背后都站立着一个不一样的杜小康。
出示方法指导 PPT5赏析人物语言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情境)
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心境)
以第一句话为例来进行赏析 “我不去放鸭,我要回家----” 这句话出现在哪一段?第2段---齐读
小康康在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怎样的?很不情愿,很委屈,这是一种无奈的心情。
PPT6无奈 杜放鸭、杜无奈——在黑板上用磁铁粘小人像①杜无奈 (全文共画了6个关于杜小康的小人像,分别取了6个昵称——杜无奈、杜大康、杜害怕、杜孤独、杜成长、杜收获)
这句话是在离家放鸭途中说的,他为什么不像你们一样,在教室上课,而是跟着父亲去放鸭了?他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第1段交待了原因(家道中落,一落千丈,失学……)
同学们,要知道杜小康以前可不简单,在油麻地可算是“风云人物”——出示PPT7-11昨天的杜小康:
1、油麻地的孩子,念书都念到六年级了,都还没有一个有一条皮带的,他们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带。棕色的,油汪汪的样子,很有韧性,抓住一头,往空中一甩一收,就听见叭的一声脆响。
2、油麻地一般人家的小孩,一年四季,实际上只勉强有两季的衣服:一套单衣,一套棉衣。中间没有过渡的衣服,春天天气已经非常暖和了,还只能将冬天的棉袄硬穿在身上。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只好将单衣硬穿在身上,缩着身子去抵抗凉意。杜小康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一年四季,完全可以根据天气的冷暖来增减衣服,来加以很好地调节。因此,一年四季的杜小康,身体都是很舒服的。
3、大约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辆旧自行车,但它毕竟是一辆自行车,并且是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
4、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因此,杜小康一直当班长。
昨天的杜小康——杜大康、杜公子、杜学霸。在黑板上用磁铁粘小人像②杜大康
是啊,昨日的杜小康,是呼风唤雨的杜公子、杜学霸,父亲对他也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如今他就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远方去放鸭,也难怪他会委屈,无奈。
出示PPT12 再读这句话“我不去放鸭了……” 一个 的杜小康(会答案)
可见这句话背后站立着一个委屈、难过、无奈的杜小康!那其它三句话呢?
出示PPT13 堂析或讨论一个 的杜小康
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三句中任选一句,联系当时的情境和心境,来做批注。 出示PPT14 学会做批注,示例(3-5分钟) 示例: “我不去放鸭,我要上岸回家……”
这句话是在小康远离家乡,远离学校的途中说的,这是一个孩子突离家乡、突离学校时心灵茫然、恐惧的再现。曾经熟悉的一切渐行渐远,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一一袭来,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环境再美又怎能安抚一个孩子恐慌的心呢?当这种恐慌积压太多时,他不再考虑家庭的中落,所以喷口而出心中所想。
△分析第二句话——“我要回家”——”出示PPT15
说这句话时,杜小康是在路上还是已经到达了芦荡?——在芦荡,这是怎样的芦荡?(21段)齐读这一段
出示 PPT16 杜茫然、杜害怕——在黑板上用磁铁粘小人像③杜害怕 “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为什么是第一回感到真正害怕?在路上不害怕吗?也害怕,但那时小康对前方还抱有希望,抱有幻想,可是到了这,小康的希望破灭了!
出示 PPT17《前方》“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散文《前方》
空旷陌生的环境,未卜迷茫的前途,让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害怕,所以在到达芦苇荡一段时间后的一天夜里,小康康睡梦中喊出了“我要回家——”
哇哇大哭的小康康梦见了日思夜想的母亲——思之深,念之切呀! 可父亲不是在他身边吗?父亲不是他最亲近的人吗?小康康为什么还如此想家呢?
——文中第29段告诉了我们答案,出示 PPT18
(人称的改变,将自己当作小康康去体会,全班同学齐读)
与这种孤独相比,我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我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我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我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我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这一段中哪些词、句,让你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
“与这种孤独相比……那点,简直就算不得”——无处不在的孤独 “一连十几天遇不到一个人,和父亲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
的了……”——无人可见的孤独,无话可说的孤独
在这里,小康康几乎找不到人交流,小说是这样描写他们父子间干巴巴的对话的:
“饱了吗?”“饱了。” “你饱了吗?”“我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