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压力与压强复习课教学设计
上海市由由中学 薛振刚
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有密度、压力与压强、浮力三个重要的知识点,无论在锻炼学生思维解题能力方面还是在中考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复习过程中形成结构合理符合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同学们能够熟练运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重点突破固体压强这一难点问题。 教学目标:
1、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基本计算;
3、对固体压强这类问题能够有所突破。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公式解决基本计算;固体压强问题。 难点:固体压强问题 教学过程以及内容: (一)进行知识点归纳。
要求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自己阅读教材对本章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见附页) (二)基本公式的运用。
通过两道例题对本章中所涉及到的基本公式进行运算,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具体做法是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其余的同学做在课堂练习上。 (三)。
例1、三个高度相同,分别由铜、铁、铝制成的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最大的是(已知ρ铜> ρ铁> ρ铝)……………………( )
A.铝圆柱体 B.铁圆柱体 C.铜圆柱体 D.无法确定
分析:根据p=ρgh,且h铜=h铁=h铝, 因为ρ铜>ρ铁>ρ铝,所以p铜>p铁>p铝。 例2、三个实心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它们的密度分别为ρ1、ρ2、ρ3,且ρ1>ρ2>ρ3,则这三个正方体对水平也面的压力F1、F2、F3的大小关系是 ( )
A F1=F2=F3。 B F1<F2<F3。 C F1>F2>F3。 D 不能确定。
C. F甲 < F乙,p甲 < p乙 D. F甲 = F乙,p甲 < p乙 C. F甲 < F乙,p甲 < p乙 D. F甲 = F乙,p甲 < p乙 ★归纳基本解题思路:
1、p=ρgh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出压强关系、密度关系、高度(面积)关系等。
2、F=PS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出压力。
3、F=G ,P=F/S 柱状固体压力压强也属于固体压力压强可以用基本公式进行分析。
例3、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已知ρ甲 < ρ乙。若在两个正方体的右侧,沿竖直方向截去相同质量的部分,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p甲 < p乙 B. p甲 = p乙 C. p甲 > p乙 D. 无法判断 分析:因为柱形实心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 ρgh,与底面积的大小无关,所以p甲 = p乙。
例4.甲、乙、丙三个实心立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已知ρ甲<ρ乙<ρ丙。若在甲、乙、丙三个立方体上分别放一个质量相等的铜块,则三个立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大小关系为( )
A p甲
p乙>p丙。 D 无法判断。 ★归纳解题思路:
1、因为柱形实心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 ρgh,与底面积的大小无关,所以竖直截去时△P=0即压强无变化。
2、在柱体上增加压力或放上物体、减压力或水平截去部分时关键要抓住 △P和△F ,再根据原有压力或压强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而△P和△F可以用基本公式来表示:
压力的变化: △F= △G 压强的变化: △P= △F/S
讨论题:如图1所示,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
上,已知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可能使甲和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的方法是 ( )
A 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
B 将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
C 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质量相等的部分。 D 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体积相等的部分。
图1 分析:这道题目中涉及到的变化情况很多,有加压力的还有水平截取的情况。
显然这道题适用排除法,要逐个选项去分析是否符合题目中的要求。
根据m甲=m乙,由图可知ρ甲> ρ乙;对地面的压力F甲=F乙,由图中可知S甲P乙。
A选项中分别增加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即增加之后两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仍相等,由于S甲P乙。排除
B选项中将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上面,因为ρ铜> ρ铁所以△F甲>△F乙根据△P= △F/S因为S甲△P乙,由于原来P甲>P乙所以之后P甲比P乙更大。排除
C选项中,沿水平方向截去质量相等的部分,因为原来两物体质量相等,所以截完之后两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仍然相等,由于S甲P乙。排除
D选项中,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体积相等的部分,由于ρ甲> ρ乙所以△F甲>△F乙,根据△P= △F/S,S甲△P乙,由于原来P甲>P乙,因此这种做法是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