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为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深圳交警3月7日出台新规定,外卖小哥第三次交通违法被交警查处,将被辞退,并且一年内不得在各平台内的各送餐企业再次聘用。但这规定能否给外卖小哥戴上紧箍(kū)咒呢? .B.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xié)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遐接。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不是流水账。
C.为了追逐梦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天眼”之父南仁东心无旁鹜,在世界天文史上镌(juàn)刻下新的高度。 .D.《烈火如歌》这部改编至明晓溪同名小说的古装玄幻电视剧,目前正在各大卫视与网络上热播,人物的命运与剧情的发展牵动了很多观众的心,该剧在微博和豆瓣(bàn)网上评分.很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层级为A。本题所选材料新鲜,错误语音体现浙江吴方言易混错处,还有学生学习生活中易错的字。字形则为现实生活中的形近字或学生易错的音近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原创】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甲】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乙】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
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付与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丙】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更 B.空穴来风 C. 付与 D.历久弥新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本题所选的语句包括成语、熟语、词语的运用,并不生僻,考查的要点在于熟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原创】 A.甲 B.乙 C.丙
天才出于勤奋
做题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E。这是2017年高考的新增考点,难度要适中,考查要典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原创】
A.除非一个国家愿意放弃互联网商业带来的巨大红利,彻底禁止智能手机的应用,否则它就不可能真正地回避新媒体传播所带来的问题。
B.有政协委员提出:当红年轻演员的收入,居然超过了一个几百人的中型企业。在全国政协文艺会上,不少委员也针对一些年轻演员收入虚高、艺德差进行了讨论。
C.“巨大”不等于“伟大”,书画作品感染力的大小不是取决于作品的尺寸,而是取决于作品蕴含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D.电影《芳华》不仅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还在专业影评人票选的《2017年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中被获评“年度最受关注影片”。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考查的类型包括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不当等类型。选句来自报纸及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及代表性。
5.下面这首词选自《红楼梦》,为怀人之作。根据原著内容,说说词作中怀念的对象是谁?其中的“风波”又指的是什么?(3分)【根据江苏省2018届高三“五校联考”卷改编】
随身伴,独自意绸繆。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即时休:孰与话轻柔? 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想像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脉脉使人愁!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课外阅读量,尤其是名著。能力层级B。希望学生能在重视课内知识的同时,能多涉猎课外读物。江苏省倡导考查经典名著的阅读,私以为浙江也可以学习效仿。本题对于看过《红楼梦》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6. 下图是 O2O(即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表信息,对O2O模式下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6分)【根据广东省广雅学校2016届高三8月月考卷改编】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得体,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兼顾下定义,能力层级为C。图文转换,看似只是两种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更涉及考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本题贴近生活,能引导学生关注观察生活,考查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去年曹文轩摘得“国际安徒生奖”,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实绩,也
天才出于勤奋
做题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让我们再次想起了安徒生。安徒生是一位童话创作者,他开辟了世界儿童文学的新时代。安徒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其童话风格也从轻快、舒展走向沉重、感伤。此中变化源自安徒生坎坷的经历与复杂的心绪,也使他的作品获得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既有浪漫主义的诗情,又有现实主义的严峻。
今天,以成年的心境重读安徒生,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底层的关注、对于社会黑暗的洞察讽刺、对于真善美的向往追求。尽管是以童话形式出之,却既不幼稚,也不过时,且作品闪耀着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与人的灵魂,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小人鱼的遭遇真是让人黯然神伤,而她的巨大勇气与牺牲精神又让我们心生敬意,她是人类追求理想的永恒象征。安徒生后期的不少作品都沾染了一种“淡淡的感伤”,可能是严酷的现实生活让他的心灵变得敏感与沉重了吧。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更加投入地热爱人类。因为饱尝生活的艰辛,他反倒从寒冷中燃起熊熊心火,从苦难里升张起希望的旗帜。《光荣的荆棘路》便展示了他高度的乐观与对“人”的自信。在作品里,安徒生描绘了人类历史上诸多贡献卓著的前贤,他们无一例外走在“光荣的荆棘路”上直面苦难,用自身的拼搏与坚持鼓舞了后来者的斗志。循着他们的足迹,人们未必一定会收获辉煌与快乐,但却可以“超越时代,走向永恒”,流淌在安徒生童话里的这种精神血脉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
安徒生的另一个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为世界儿量文学在创作方法、文学语言、诗意想象等方面开辟了路径;他用精心熔铸的富有创造力的话语,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于世界的洞察,以童话的形式传递给了读者,从而带给他们欢乐与忧伤、遐想与沉思。他的童话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成人;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安徒生也并非不能批评,当我们把安徒生的创作与对他的批评联系起来看,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安徒生当初所倚重的突破与创新,恰恰成为后来者突破与创新的切入点。比如他所擅长的优美的童话语言,在一些后来者看来,恰恰是阻碍了孩子的阅读。他童话中压抑不住的对美好的歌颂、对丑恶的鞭笞,则被认为是沾染了教化的色彩……类似的争论,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去探究其理,但若从心理角度分析,倒可见出一些端倪。有时候,这些批评似乎未必真想否定安徒生童话,而更多是要倡导一种新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念。
文学发展的潮流常常是这样,不管经典多么伟岸,后来者都会有新的追求与创见,后来者的活力与价值就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凸显,这是“影响的焦虑”,是文学的流变,也是生命的诉求。后来者要么选择站在经典肩上继续拓进,要么选择背向经典而别开新路,这种继承或反抗,都是文学也是生命的一种本质表现,从这个用度可以理解很多对于文学经典的批评,甚至至包括一些求全责备的声音。当然,在另一方面,这也让我们对经典的伟大更具会心:那是一种既可供人瞻仰、也可容人探讨的巨大存在。安徒生童话也是如此,它的魅力显现于对它的重读与揣摩之中,它不断激励我们向善向美、向人类最高境界迈进。
(摘自张健《重读安徒生:他的童话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人民网,2016年5月)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根据“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六次考试”改编】
A.坎坷经历与复杂心绪使安徒生在创作方法、主题和风格上发生较大变化。 B.我们很难用语言去探究后来者对安徙生作品的批评所蕴含的道理和心理。 C.后来者对经典的赞扬和批评、继承和反抗都是文学在发展中必经的东西。 D.文章列举两篇童话作品,主要论述安徒生的童话在思想价值方面的伟大之处。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因为题目考查范围为全篇,且对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做题要细心,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并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确定答案。
天才出于勤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