隙值(参见图22、图23)
间隙位置 第一组 第二组 径向轴承和轴 O.215/0.14 0.26 抛油环和挡油圈 0.41/0.35 0.47 内泵壳衬套和叶轮进口颈部 0.49/0.41 0.675 导叶衬套和叶轮轴颈部 0.49/0.41 0.675 平衡鼓和平衡鼓衬套 0.49/0.41 0.675 密封轴套和密封衬套 0.48/0.41 0.67 末级导叶和大端盖问(轴向) 1.23/2.27
总袖向间隙(在推力轴承上) 0.4 根据检查 内泵壳和叶轮 4 导叶和叶轮 4 转于总的轴向窜动 8 (推力瓦块不装时)
4.4.7. 动平衡
如果转子更换了叶轮或半联轴器,尽管这些换上去的新零件制造中分别满足单件的 功平要求。但它们会影响整个转子组件的动平领,因此,应技要求进行动平衡检查。 如果考虑权宜之计,不检查泵转子的动平衡而进行组装并运行,应首先向制造厂家 咨事物。
如果备有可进行动平衡试验的设备,建议用下列方法进行检查: (1) 将转子文撑在轴承中心线处,检查动平衡是否在
25M/N(g.mm)以内
式中: M——转子质量(g) N——泵转速(r/min)
(2) 动平衡可通过去除叶轮蚤板上的金属来达到,但要在以下界限内:
注意:如果动平衡去重量超过(a)和(e)项规定的界限,应与制造厂磋商。 (a) 叶轮前后盖板的任一点厚度不能少于6.5mm;
(b) 直径在260到290mm这一范围外禁止从叶轮上切削金属;
(c) 去重金属的质量按扇形计算,其孤长不能超过叶轮周长的十分之一。
4.5. 芯包组装
在组装前,所有的部件必须全面地清洗,所有的内孔和油路也必须清洗。
注:在组装时,建议给轴、叶轮内径、轴套和平衡鼓内径涂上胶体石墨或类似的东 西,待其干后再擦光。
4.5.1. 内泵壳、叶轮组装(参见图22、图23和图43)
(1) 格泵轴水平支承在支架上,浆上首级叶轮键;
(2) 加热首级叶轮后部毅,将其装到轴和键上直到与抽肩紧靠;
注意:在安装叶轮时不可用力,如果叶轮安装达不到与轴肩接触的位置,取下 叶轮并检查有无毛刺或脏污,必要的清洗—‘下。然后重复步骤(2)。如果轴 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等轴冷却后再安装叶轮。
(3) 将进口端盖吊放到支撑台上,确保其正确就位在组装支撑板上;
(4) 等轴和首级叶轮冷却后,在自由端装上轴吊耳,垂直吊起泵轴于进口端盖上
方;
(5) 小心地放下泵轴直到叶轮进口颈部进入端盖的衬套中,叶轮坐落在进口端盖
上;
36
(6) 去掉轴端吊耳;
(7) 导叶与内泵壳为过盈配合,事先装配好;
注:在将密封圈挡因和Garlock密封装到糟内之前,将其径到热水中(接近沸 点)一段时间浸透,装配内泵壳之前先冷却12h;
(8) 在内泵壳上装上新的O型圈、挡圈和Garlock密封件;
(9) 将首级泵壳及导叶吊装到进口端益上,确保进口端益和内泵壳上的基准线在
一条线上且定位销就位正确;
(10) 用内六角螺钉将首级泵壳固定在进口端盖上,螺钉头不能突出内泵壳表面; (11) 在进一步组装之前,先按下述方法检查总的轴向窜动;
(a) 在自由端装上轴端吊耳,装上适当的起吊工具; (b) 吊住泵轴,但应使首级叶轮支承在进口端盖上;
(c) 以首级内泵壳的表面为基准,在轴上用铅笔标一条线;
(d) 尽量将轴向自由端吊起,仍以前面的基准在轴上划上第二道线; (e) 测量两线之间的距离,此值约为8mm, 注意:允许最小窜动量为8mm。
(f) 放下轴直到首级叶轮支承在进口端盖上,拆下吊耳。
(12) 装上次级叶轮的卡环和键; (13) 按步骤(2)装上次级叶轮; (14) 按步骤(7)到(13)安按其余的叶轮、内泵壳和导叶,按步骤(11)检查总的轴窜
动量应无变化,
注:第二、三级泵壳之间的联接螺钉必须用新的锁紧片固定。 (15) 将末级导叶用六角螺钉固定在末级泵壳上,并用新的锁紧片固定; (16) 在轴上映上平衡鼓键,加热平衡鼓然后将平衡鼓装到轴上,使其与轴肩相抵
且对准键槽,马上装上平衡鼓螺母将其拧紧,顶在平衡鼓上;
(17) 当组件冷却后,拧下平衡鼓螺母,放上新的密封围和密封压圈,新的锁紧垫
圈,拧上平衡鼓螺母,用专用扳手旋紧螺母,然后用锁紧垫圈锁住;
(18) 将拉杆一端拧上旋紧螺母然后将拉杆拧到芯包撑板上,用旋紫螺母将其旋紧
在支撑板上;
(19) 装入蝶形弹簧; (20) 在末圾导叶和大端盖间放上调节螺栓螺母,小心地放下大端盖穿过泵轴和拉
杆,(见图43);
(21) 调节螺栓螺母直到支撑板和大端盖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为752±0.10mm; (22) 在拉杆上装上垫圈和螺母,并旋紧螺母,拆下起吊装置; (23) 装上传动端,装配定位装置; (24) 装上吊耳,将芯包吊至水平位置放在支架上,然后拆去装配定位装置。
4.5.2. 安装轴封
组装时芯包必须支撑在支架上,并垫以软垫层,防止损伤。 (1) 换上所有新的O型圈;
(2) 把自由端密封箱体装入大端益,紧固六角螺栓; 注:以上说明的步骤对传动端和自由端地封邻适用。 (3) 装上密封村套,用螺栓紧固衬套; (4) 装上密封轴套,到位;
(5) 旋紧抛水环螺母和锁紧螺母; (6) 装上托板,用螺校紧固。
37
4.5.3. 安装传动端轴承
(1) 在抛油环的槽内装上新的O型圈,装上扼油环,应使抛油环咀对着轴承,然
后用紧定轮钉将拢油环固定在轴;
(2) 用定位销将传动端轴承支架定位在进口端益上,用螺栓、螺母把它们紧固, (3) 抬起轴,给下半部径向轴承涂上点油,绕轴转下使其到位; (4) 绕轴转下下半部挡油圈使其安装到位,然后放下轴; (5) 装上上半部径向轴承,保证上、下部轴承标记相符;
(6) 装上径向轴承压盖,确保防转销正确就位,用定位销和螺母定位并紧固轴承
压盖;
(7) 装上上半部挡油圈;
(8) 装上传动端抽承支架盖,用定位销、螺栓、螺母将其定位在轴承支架上,并
紧固在轴承支架和进口端盖上。
4.5.4. 安装自由端轴承
(1) 在抛油环的槽内装上新的O型圈,将抛油环装到轴上,安装时应使其抛油咀
对着轴 承,然后用紧定螺钉将其固定在轴上;
(2) 在轴上装上推力盘键;
(3) 加热推力盘轮毅,然后将推力盘装到油上,确保键槽对准且推力盘与轴肩相
抵,马 上拧上推力盘螺母,并将其紧紧地顶在推力盆上;
(4) 当推力盘和轴冷却至室温时,拧下推力盘螺母,放上新的锁紧垫圈,拧上推
力盘螺母并用专用板手拧紧,然后用锁紧垫圈锁住;
(5) 用定位铅将自由端轴承支架定位在大端盖上,并用螺栓螺母紧固; 注:在组装前给轴和径向轴承表面略微涂点润滑油。
(6) 抬起轴、将下半部径向轴承和挡油围绕轴转到规定位置,在轴上装上润滑油
密封圈和弹簧,放下轴;
切记:电阻测温探头是插入推力瓦块并固定在推力轴承撑板上的。在安装推 力轴承撑板时,固定密封之前就应该将探头正确就位,其余的导线部分穿过轴 承支架和密封圈送回端子。
注:推力轴承撑板的并合线与轴承支架的水平面之间成90,定位销位于轴承 支架内。
(7) 将不带定位销的半部撑板放在轴上,使其推力瓦面与推力盘相接触,然后将
其转入轴承支架内,放上另半部撑板将整个推力轴承撑板一起统轴转动,直到定位销正好顶住轴承支架,用同样的方法安装另一侧撑板;
切记:不要在推力瓦块和推力盘问插入塞尺来检查轴向间隙,因为这样测量 不准且会损伤瓦块表面。
(8) 用螺钉将轴承端益固定到轴承支架上,检查轴向!司隙,检查时将轴向传动端
靠足使得推力盘紧贴在内侧推力瓦块上,用塞尺测量外侧推力轴承撑板衬垫(调整垫)与端盖问的间隙,原始的轴向间隙值0.40mm,对任何可测到的变动都应找出原因;
注意:在安装推力轴承之前,应确保测温探头导线的塞头位于轴承支架的槽 内。
(9) 装上推力轴承罩,并用定位销和螺钉将其定位固定在轴承支架上; (10) 装上上半部径向轴承; (11) 装上径向轴承压盖,确保轴承防转销正确就位,然后用定位销和螺母将其定
位固定在下半部轴承支架上;
38
4.6.
(12) 装上上部挡油圈; (13) 装上轴承支架盖,确保挡油圈的防转销在轴承支架盖内正确就位; (14) 用定位销、螺栓、螺母将轴承支架盖定位固定在轴承支架上; (15) 将润滑油密封圈装到端盖的槽内并按上其弹簧,用螺钉将挡板紧固到端盖上
以夹住密封圈;
(16) 在端盖上装上两个新的O型圈,用螺钉将其紧固在轴承座上,螺钉紧固力矩
为130N.m。
安装芯包(参见图42)
(1) 用螺栓将拆卸板紧固在传动端轴承支架上,旋入第一级拆卸管,将拉紧螺栓
旋入至轴端上,再装压紧板、垫圈并用螺母拉紧芯包; 注意:不需把螺母拧得大紧,只要能消除间隙即可。
(2) 拆下芯包上的调节螺栓螺母、拉杆和其垫圈螺母,从进口端上拆下芯包支撑
板;
(3) 在大端盖、进口端盖的圆周槽内分别装上新的O型圈;在进口端盖与访体相
接触面上装上新的镀铜低碳钠接口垫;
注:进口端盖的密封圈挡圈必须装在O型圈的进水口侧。 (4) 大端盖上拧上吊环,在进口端盖上装上吊耳;
(5) 把芯包吊至装配现场,把第一级和第二级拆卸管联接起来;
(6) 将槽钢支承板L及滚筒起加组件M固定在泵座上,将芯包向简体内移动使拆
卸管置于滚筒起顶组件上;
(7) 拆去进口端盖上的吊耳,行车用绳索将扁担A吊牢;再在扁担的两头用绳索
一瑞接大锅盖上的吊耳一端接拆卸管,使扁担及芯包保持水平;
(8) 将芯包小心地推入筒体内,沂下每级位于滚筒起顶组件处的拆卸管,直到第
一级拆卸管位于滚筒起顶组件—亡;
(9) 调整起顶组件,使泵对中,继续将芯包推入筒体,直到端盖全部套上双头螺
栓;
注:当芯包推入筒体时,应非常小心确保各O型圈和Garlock密封件不受损 坏,并确保芯包与筒体对中性; (10) 当大端盖装贴在简体上时,拆下端盖上的吊环; (11) 从传动端处拆下起顶组件,槽钢文承板; (12) 从轴端处拆下紧固压紧板的垫圈、螺母、取下压紧板; (13) 旋下第一级拆卸管; (14) 拆下紧固拆卸板的螺钉,拆下拆卸板; (15) 在大端盖双头螺栓上装上大螺母,并用手紧螺母; (16) 用螺栓液压张紧装爱按下述步骤并紧大螺母(参见图44)
(a) 将螺栓液压张紧装置放在两对置的双头大螺栓上,手动拧紧其缸体,
使底架紧贱在大锅盖上;
(b) 通过软管将液压张紧装置联上总油管并给系统充油; (c) 系统内增加油压至80MPa,用旋棒将大螺母拧紧;
(d) 操纵增压泵上的阀门释放系统中的油压,断开油管拆下液压张紧装
置;
(e) 根据图44所示顺序重复(a)到(d)直到拧紧所有大螺母;
(17) 给大螺栓装上保护帽; (18) 在进口端盖和大筒体间装入新的0型圈和挡圈;
39
(19) 在保持环上装上新的接口垫圈,将保持环装到进口端盖和大筒体间的凹槽内,
用螺栓把保持环紧固在大筒体上;
(20) 装上联轴器键,并装上半联轴器; (21) 旋入联轴器螺母,用专用板子旋紧; (22) 在联轴器处手动盘泵,确保泵能旋转自如; (23) 检查联轴器对中性,然后把联轴器及护罩装好; (24) 装上仪表,用新的接头垫圈接上冷却水管、润滑油管、以及解体前拆开的所
有小口径管道。
第五章 配套设备
1.
8B1D型机械密封(参见图38)
8BlD型系精密的产品,因此,在处理对应小心。密封面已磨成具有高度的平面性,在移运时,密封表面有防护装置以防损坏,在拆除装置时,必须注意切勿使这些表面擦伤或碎落。
在安装密封前必须做到,
(1) 检查轴套直径的容许偏差为土0.05mm,并且椭圆度不得超过0.025mm; (2) 检查轴套表面精度应在0.4~0.6μm(Ra一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内或更精密; (3) 应保证在轴套的表面无锐边或毛口,因为静环须在这些表面通过;
(4) 应保证将静环必须通过的轴套的放沿斜切成10°,长度为lOmm,并倒成圆角
1mm;
(5) 检查泵轴的轴向窜动不能超过离轴的工作位置0.08mm;
(6) 检查静环垂直度必须是正确的,静环(件2)的研磨面和轴的轴心必须相互成
90°,并在O.03mm百分表读数内;
(7) 检查机械密封盖与静环配合的孔和轴之间的同心度应在0.05mm以内;
(8) 彻底并小心清洗机械密封盖的工作面和孔,机械密封盖的工作面应机械加工
成光滑并与轴的垂直在0.03mm百分表读数内;
(9) 轴套的孔必须使液体不能透过,检查轴套的0型圈,保证不能受损并保持清
洁。
安浆步骤
将密封件装至泵上 (1) 参见图38;
(2) 在这一装配上所使用的0型圈系用乙稀一丙稀制成,因此,不论在密封件装
配或工作钳台上均不能沾上油类,可用液体皂作为润滑剂;
(3) 将轴套以竖立的方式放大台钳上,其带动销贴近钳台的表面; (4) 润滑密封装置内的O型圈(件7)和密封装置通过的轴套的前沿; (5) 轻轻地位密封通过轴套,必须小心切勿使动环(件4)受损,只能使用手的压力,
在套上本动密封装置;在做这项工作时,可用一块清洁的布盖在动环的研磨面(件4)上,这是可取的;
(6) 保证带动销从轴套凸出8mm,并将这只销和动环支承座背面的孔口对齐,轻轻
地将密封装置自套滑下,直至它靠着轴套的凸肩;
(7) 保证在轴套要通过的轴段前沿要有2.5mm长、10°斜度的引入段,润滑轴套
的0型圈并将其装入轴套槽内;
(8) 轻轻地使轴套在轴的上面通过(与密封装置一起),小心切勿损坏套的O型圈;
1.1.
1.2.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