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106年高考之【全国百强校】高端精品解析专项汇编
专题12:文言文阅读
1.(2016届安徽省淮北一中、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11月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士》所不及也。”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子玄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上推汉为陆终苗裔,非尧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楚孝王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按据明审,议者高其博。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诏可。会子贶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时以为笃论。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诏河南(府)就家写《史通》,读之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 / 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 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 作《思慎赋》以刺时 B.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公卿 / 被诛死者踵相及 / 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 作《思慎赋》 / 以刺时 C.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公卿 / 被诛死者踵相及 / 子玄悼 / 士无良而甘于祸 / 作《思慎赋》以刺时 D.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 / 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 子玄悼 / 士无良而甘于祸 / 作《思慎赋》/ 以刺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
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
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
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
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亲的杖责,等听到父亲为哥哥们讲的《左
传》后,他才有所醒悟,决心不再懈怠,一年后,就通读诸史。
B.刘知己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陈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赏和重用;他又写了针砭时弊
的文章《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西晋陆机的《豪士》。
C.刘知己治学严谨广博。他修正《武后实录》,考证刘氏宗谱,质疑《考经》《老子》等书的版本,
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一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D.刘知己虽然官职多变,但一直修治史学,做了将近三十年史官。他认为做史官的人必须才、学、识
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2)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答案】 (1)A (2)D (3)B
(4)(1)刘子玄忧虑主管修史的官太多,(他们的)意见主张各不相同,加上自己仕途不顺,于是上奏
请求离职。(5分。“病” “长”“偃蹇”“罢去”各1分,语句通顺1分 )
(2)宰相宋璟等人不赞成他的主张,上奏要求让儒生们提出辩驳。博士司马贞等人阿附宋璟意图,一起废
除他的观点。(5分。“然” “质辩”“阿”“黜”各1分,语句通顺1分 )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
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本题可根据名词作主语以及人物的动作断句,例如“公卿”“子玄”“作”等。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
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 (2)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命题人往往将此考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放
在文言文阅读命题中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题,考生往往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误区,即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例如本题选项D就属于考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的称谓知识。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
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受到武后的赞赏和重用”表述错误,由原文内容可知,并没有受到重用。所以选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
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选项B就属于颠倒是非的错误。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句子的理解能力。翻译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
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本题重点词语:“病” “长”“偃蹇”“罢去”。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
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中“然” “质辩”“阿”“黜”等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