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评课稿

2025-11-08

《等量代换》评课稿

《等量代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课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 教学的关键。听了刘永招老师上的课使我感受颇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李老师将《曹冲称象》这个熟悉又喜爱的故事引出,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并且通过这个故事先让学生理解“石头和大象”两个数量之间的等量代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出课题让学生领略古人在很多地方也进行物品之间的等量代换,从而更好地感知“等量代换”。而郑老师则是用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成长积分活动,用五张推荐卡换一张积分卡的活动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取材广泛,富有层次

不论是新课的引入到巩固练习中的习题选择,两位老师都注意发挥文本优势,既尊重教材,又灵活运用驾驭教材。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及生活味和数学味于一体。如内容由价值相等、重量相等到古代的以物换物,最后抽象到数学图形,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数学素材。有情境图的,有图片的,有简单符号的,有文字描述的。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呈现方式也体现了多样化的原则,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信息数学,融为一体

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

突破教学重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两位老师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都能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把用4个苹果等量代换1个1千克砝码的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的道理。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从而比较容易的理解了这个学习的难点。

总之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能体现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能体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计算方法。


等量代换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2025学年山东枣庄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数学教案:4.1《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