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2】在例1中,如果另一侧放着一些小木棍,小明先去捡球,还要跑到另一侧去取木棍,则小明又应按怎样的路线跑,去捡哪个位置的球,小木棍,才能最快跑到目的地A处。 A 小明 【例3】如图,A为马厩,B为帐篷,牧马人某一天要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给马喝水,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助他确定这一天的最短路线。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五、课堂作业 《全优课堂作业》相关内容 教学理念/反思 第6课时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教 学 目 标 ①能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 ②能表示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表示关于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对称的点的坐标. ③在找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之间规律并检验其正确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 1.理解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变化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 2.在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时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教学难点 找对称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规律. 教 学 互 动 设 计 设计意图 学生动手画图,观察各个对称点与原来的点之间坐标的关系,经过讨论得出规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问题】在如图所示的平面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已知点及其对称点,并把坐标填入空格中.看看每对对称点的坐标有怎样的规律.再和同学讨论一下. 已知点 A(2,-3) 关于x轴对称的点 关于y轴对称的点 B(-1,2) C(-6,-5) D(0.5,1) E(4,0) C’( ) C’’( ) D’( ) D’’( ) E’( ) E’’( ) A’( ) B’( ) A’’( ) B’’( )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总结规律】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即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即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利用刚才发现的点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规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与一个图形关于x轴、y轴对称的图形.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 ①点P(-5, 6)与点Q关于x轴对称,则点Q的坐标为__________. ②点M (a, -5)与点N(-2, b)关于x轴对称,则a=_____, b =_____. ③点P(-5, 6)与点Q关于y轴对称,则点Q的坐标为__________. ④点M (a, -5)与点N(-2, b)关于y轴对称,则a=_____, b =_____. ⑤已知点P(2a+b,-3a)与点P’(8,b+2). 若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则a=_____ b=_______. 若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则a=_____ b=_______. 【例2】如图,利用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分别作出与△ABC关于x轴和y轴对称的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关于x轴、y轴对称的每组对称点坐标的规律. 直接应用关于x、y轴对称点的坐标特征得出结果。 学生根据关于x、y轴对称点的坐标特征,首先求出各点关于x轴、y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例3】如下图,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5,1),B(-2,1),C(-2,5),D(-5,4),分别作出四边形ABCD关于y轴和x轴对称的图形。 轴的对称点,然后再连接对称点即可. 本活动主要巩固加深学生对利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的理解,所以要特别关注学生对对称点的坐标的求解过程. 【练习】课本Р45 练习2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1.点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点的坐标可以通过寻找线段之间的关系来求. 2、(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即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即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3、如果作关于直线x=3(记为m)和直线y=-4(记为n)对称的图形,你能发现对应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吗? 五、课堂作业 P45 2 3 4 6 7 教学理念/反思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第7课时 等腰三角形(1)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体会探索数学结论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 学 互 动 设 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问题1】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征?你能画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BADC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让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作底角.如图: △ABC中,若AB=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边、∠A是顶角,∠B和∠C是底角. 【问题2】把问题1中剪出的△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ABC重合的角 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A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问题3】你能证明上述两个性质吗? 如图,已知△ABC中,AB=AC,AD是底边上的中线. (1) 求证:∠B=∠C; (2) AD平分∠A,AD⊥BC. 学生活动 BC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D决问题的办法,若证∠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证明△ABD和△ACD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学生动手操作,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的特点,可以发现AB=AC. 学生经过观察,独立完成上表,从表中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让学生充分讨论,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注意学生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解:在△ABD和△ACD中 ?AB?AC??AD?AD ?BD?CD?∴△ABD≌△ACD(SSS) ∴∠B=∠C,∠BAD=∠CAD,∠ADB=∠ADC=90°. 应用格式: ∵AB=AC(已知) ∴∠BAD=∠CAD(等边对等角) ∵AB=AC,∠BAD=∠CAD ∴BD = , ⊥ 。 ∵AB=AC,BD=CD ∴∠BAD= , ⊥ . ∵AB=AC,AD⊥BC ∴∠BAD= , BD= .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A【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个内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分析图形中的关于角的数量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D发现: (1)∠ABC=∠ACB=∠CDB=∠A+∠ABD; CB(2)∠A=∠ABD; (3)∠A+2∠C=180°. 若设∠A=x,则有x+4x=180°,得到x=36°,进一步得到两个底角. 【例2】如图3,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且AD=AE. 求证:BD=CE A C B D E 【练习】课本Р50 练习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性 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五、课堂作业 P56 1 2 3 教学理念/反思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