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025-11-16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主题: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时间:2008年5月15日下午15:00-17:00 活动地点: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第一组

主持人:朱志平 赵 军

朱志平: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是目前新课程推进的亮点与难点。 “预设”即预先的设计,是指课堂教学前或进程中的准备过程。关于“生成”,目前学术界争议很大。我认为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动词理解,即产生和出现;二是作为名词理解,即生成了什么,指向一种结果、一种存在物,也就是生成性资源。

我们课题组所研究的动态生成是针对课堂中的偶发性事件而言的,指向资源生成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根据资源生成的情况,我把它分为多种类型,如“内生型资源”和“外诱型资源”等(《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3期)。有专家认为生成主要是“外诱型”的,如突如其来的鸟鸣虫叫,也有专家认为教学即生成。

施良方、崔允火所著《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从教学实践活动的结构和长期以来各种教学理论流派争论的焦点为线索,揭示教学的基本问题有四个: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的问题;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认知与情感的关系问题等。本人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认证为教学的基本问题(《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0期)。

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张 萍(正衡初中):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预设是不同的,生成并不都是好的,有有效的生成与无效的生成。

问 题:预设越精彩,是否生成就越精彩?

赵 军:本课题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从2003年至今,首先是针对课堂互动的研究,然后带着这种意识走进课堂,亲身实践,探索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的有效机理。目前,主要研究各种教师处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理念和行为。我认为,在研究“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时,必须做到:

1. 以预设为基础:①备课等方面,吃透教材 ②强调教材的基础性 ③强调精心的设计。 2. 以生成为导向,提高生成性、开放性、可变性。 3. 让预设与生成共同为学生服务,两者统一,缺一不可。

1

葛志锦(一中):提出几个问题,大家一起研讨:课堂生成的价值性判断的标准?常态性生成与非常态性生成有何关系?

朱志平:教学目标可以分为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关键在于价值判断。说到底,这又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认识相一致,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生成资源的态度和行为,例如,我们要研究教学过程是否局限于知识教学,其他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如何实现?

现在的困惑是,优秀教师预设方案太精妙,是好还是不好呢?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唐亚红(北郊中学):生成是对文本的超越而不是简单抛弃,高中教学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

问题: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是失败的?

朱志平:关键从什么意义上来理解问题,不能简单论成败。

朱苏兰(实验初中):我们要研究预设的情理之中和预设的情理之外。内生性资源的生成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资源,需要教学智慧。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个人素养,要关注学生,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蒋莉俊(同济中学):1.预习新课中的小字部分,案例等,有利于生成性资源的产生;2.设计新颖的教学情境也有利于生成;3.课外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的延伸,也会生成很多有用的资源。

奉英(二中):生成资源的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否可以以任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标准,不能以是否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朱苏兰(实验初中):体验式学习生成也是一种生成。(可能是教学即生成的别样表达方式)

案例略。

赵燕(省常中):目前,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应该以创新的方式学习和生活。其中,年轻教师有自身的优势,能够在课堂中及时捕捉和开发生成性资源。 问题:预设与生成中量的比例,如何把握?

朱志平:预设的开放性可能带来更好的生成性。我们不能简单谈论预设与生成的比例,应以学科、学生年龄等很多因素而判定。精当的预设后是否都有精妙的生成,情境不同,可能结论也不同。

季建生(省常中):我主张“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的有机结合。预设的目的是生成,我把生成分为三类:文本性的生成(资源),过程性的生成(方法),情感性的生成。

案例略。

朱志平:依据目标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分类很有见地。这也就意味着对学生生命主体的关注。随着教改的深入,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可能更加大。

2

生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怎样的预设更有利于生成呢?这就需要考虑:1.学生的认知水平;2.教师的发展水平;3.教学策略和方向。总之,只有弹性预设,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郭家海(省常中):预设是教学的起点;生成是教学的终点,同时也可能是另一次教学活动的起点。生成,有教师的生成和学生的生成。我们需要努力研究个体的生成,包括许多隐性的生成。这里,我们要批判几种观点:学生是资源,仅供利用;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斗争等等。强烈建议搞一个网站。

朱志平:生成与否不能看表面,因为有显性的资源和隐性的资源之分。

刚才各位的观点很有价值,充分展现了你们的实践智慧,对于我们继续研究“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研究”这一国家级课题很有帮助,也为大家增添了些许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课题组有自己的网页,但运作不是太便捷。今后将对它进行改造,以方便大家讨论。

第二组

主持人:沈斌、彭志荣

作为动词的生成:发生、产生作为名词的生成:出现、有了作为一种研究的界定:“教师未曾预料到”关于生成偶发性、偶然性事件教育教学活动的“反身性”使之具有复杂性 资源的视角作为课堂教学基本问题的视角关于偶然关于资源关于关系 主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胡塞尔-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对术语的理解作为沙龙的一个背景教学:向未知方向挺进?教学:在于团体互动?一种假设,一种前提,一种价值取向预设与生成一种论断,一点思想教育是慢的事业教师要做“呵护”的事情越是真实的学习过程,越是课堂教学值得追求的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分享教育实践经验 教师角色:领航员、守望者某种隐喻过程作为教师的我如何能看到;作为教师的我怎么理解教学事件本身教学过程中一种教师思维和行动的视角追问自身预计任务--教师的判断和选择明晰原则 实践加反思可接受性有教育性有利于大多数多种可能性方案中我选择什么,在于现场,在于预想,在于不断反思?

3

第三组

主持人:顾润生、陈必专

主持人:开始讨论前,发表两点看法,一是对沙龙本身的认识,二是对本次沙龙主题的认识

为下面的讨论做好铺垫。

对沙龙本身的认识:沙龙就是大家就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一个自由言说的过程,因此大家不要抱着来听听的心理参与活动,也不要担心自己的发言是否正确,要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这样才能实现智慧的共享,才会出现观点的碰撞。 对本次沙龙主题的认识:预设就是实现设定好的东西,在教师教学中表现为备课。生成有两种理解,一是把生成作为动词理解,认为生成是一个过程,如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学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另一是朱志平主任的观点,把生成作为名词来理解,认为生成是一种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是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中,把生成作为名词来加以理解,首先作这样一个话题界定,以便讨论的内容相对集中。 正衡初中:陆飞

预设强调尊重教材,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生成强调尊重学生,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以一节公开课为例(略),试讲一、两次还可以,过多了效果并不好,关照了教材,而忽视了学生。课堂不能引起冲突,比较平淡,而且预设也不可能非常全面。 复习课上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很难,如果安排得非常妥贴,拘泥于教学计划,就难有学生的生成;如果放开,课时不够,难于取舍。 北环中学:章艳

你认为试讲多了,反而没感觉,我对此不赞同。我认为需要加强预设,关键是看怎样预设。以一节公开课为例(略),一节课最难寻觅的就是角度,预设的是切入口,而不是面面俱到。

上公开课试讲也是有必要的,关键不在于讲了几次,而在于是否认真反思。课后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反复思考,调整角度。要预设意外,才能衍生精彩。呼唤学生的灵光闪现,需要预设,试上给了自己底气。 北环中学:宁静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生成。如在教学鲁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选一位胖学生爬讲台,看着这位学生笨拙的样子,其他学生都在笑。教师本想批评学生上课不认真的,但后来灵机一动,提了一个问题:比较这位同学爬讲台与文中的父亲爬月台,你有什么感受?通过比较,学生对文中父亲爬月台这一细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教师:

生成资源的利用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强调生成会不会离题万里?

4

顾润生:

教学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即使运用生成性的资源,也应该是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当然,我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也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看到目标有三维,而不能仅仅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价目标是否达成的标准。强调动态资源的利用是对学生的尊重,是“眼中有学生”的表现,往往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二是要看到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预设的目标也要在教学中作动态调整。 24中:宋净

举例(略)。预设与生成是统一的,二者都是手段和措施,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立足于学生发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但生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难以去把握。 河海中学:赵敏慧

我们应该重视最朴素的生成,将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1)备课也是为生成而预设的;备课时不要备每一个细节;(2)在课上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节,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 同济中学:陈庆

预设与生成谁主谁次?生成过多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偏离教学目标。预设是备课,生成是课堂,要处理好上课与备课的关系,备课好坏决定上课的好坏,备课不充分容易导致随意性大。

省常中:王鹏

什么是“生”:指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有活力; 为什么要“生”?以人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

怎样“生”?触景生情(情绪),触景生疑(疑问),触景生智(感悟)。设计情景,预设施一定要创造情景,才能生情、疑、智,平时要有积累;同样一个教案,给不同教师去上课,效果不一样,功力不同所致。生成离不开扎实的预设,离不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预设要多下功夫,备课要规范。 装备中心:吴靖

新技术与预设、生成的关系,电子白板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好的环境,使师生互动更丰富。 二中:徐展

案例(略)

为什么强调要生成?反映了学习的真实情况,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

在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时应考虑的要素:产出与投入的关系,重视常态课中的生成。

5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西南●最新版】[0386]《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网上作业及课程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