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案 王琴

2025-04-30

《孟子论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知道孟子的“仁政”思想; 3.背诵《孟子·梁惠王上》课文节选。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孟子·梁惠王上》节选

一、 作者、作品简介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二、自学课文节选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

2.注释

第一个“老”字:是动词‘赡养’、‘孝敬’的意思。 第二个“老”字:是名词‘老人’、‘长辈’的意思 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的意思 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 “及”: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3. 整句话的意思是: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4.练习题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三、课文小结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课时

《孟子?告子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 教学重点:

2

全文字、词含义,全文大意。 教学难点: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提问有关孟子的资料和字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二、展示目标(如上) 三、学习新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3、结合译文理解内容 课文分析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

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

3

情操。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近、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对于广大的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来说,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孟子是讲道理的高手,能用通俗、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这样便于读者的理解。这种写法也为同学们今后写议论文提供了经验。

4、学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5、练习背诵课文。 四、小结:

内容和孟子思想。 五、作业:

默写课文和练习册内容。

第三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3],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塗有饿莩而不知发[6],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8],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9]。” 【注释】[1]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宅,宅院,人们居住的房舍。一夫一妇受宅五亩、田百亩,这是当时儒家的理想。 衣(yì),用作动词。 帛,丝织品。据说古代一般人到了五十岁,如果养蚕,就可以衣帛,否则只能衣麻。 [2]豚(tún),小猪。 彘(zhì),猪。 畜(xù),养,指养育。

[3]谨,谨慎,这里指谨慎从事。 庠(xiáng)序,都是学校。殷代叫序,周

4

代叫庠。 教,教化。

[4]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 申,重复,指反复进行。 孝,顺从并奉养父母。 悌(tì),敬爱兄长。 义,道理。 颁白,头发半白;颁,通“斑”。 负,背东西。 戴,指把东西顶在头上。

[5]黎民,古代对老百姓的通称;黎,众。 然,这样,指上两句所说。 王(wàng),统一天下而称王。 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之,代词,宾语提前。

[6]食人食,吃人所吃的东西。 检,通“敛”,收积、储藏。 塗,通“途”。 发,指开仓济民。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7]岁,年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能力目标:朗读文章,突破语言障碍,形成语感,初步读通文章。 3.情感目标:从孟子的成长过程获得一些启示。(成长与环境) 三、教学重点:

1.通读文章,读准字音,订正一些常见错误。(纠正学生预习时的误读) 四、教学难点:

1.试理解文章,并当堂背诵。 五、教法选择:

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 六、学法指导:

朗读-体会-背诵 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1.试背诵孟子的名句、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孟子的典故。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国学教案 王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大学物理实验习题 2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