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隐性作用
摘要: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虽然学生已经知晓“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来文化又影响着人”这个道理,但是,很多学生却认为文化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们有必要利用学生身边的校园文化来对在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行研究。本文拟从潜在的规范作用、良性的导向作用、有效的塑造作用三个方面探究这一隐性作用发挥的效能。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培养; 人才
文化是代表一个民族、地区或单位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实现人类的最高本质,追求自由,自觉活动的过程,同时,它也指人类在这一过程中的客观成就和外化形态,以及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方面的成熟程度和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办学精神,体现在浓郁的政治气氛、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完整严密的规章制度,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校园文化由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组成。它虽然是由学校的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但是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反过来影响这个校园里的师生员工。学校领导充分地认识到校园文化的这一重要作用,把校园文化作为知识的载体,展现现代创新教育的绿洲,
全面促进学生成才。 一、潜在的规范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校园环境和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它是在学校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就学校来说,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传统,这些特点和传统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被历史地承袭下去,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与充实。这种传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这种文化代表着学校师生员工在实践的基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在这种观念形态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种环境气氛和集体舆论,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起着无形的指导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气氛,体现着学校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作用,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肯定。它可以使参加这个群体的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环境的熏陶,它会使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要求,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的人和事,受到群体的谴责,而改变原来的行为和习惯。
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社会的价值,集中反映学校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反映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学校里处处都有体现着学校历史,中华古老文明,展示着学校办学的各方面成就,介绍了师生的成功之处、成功之道和荣誉,也没有忽视学生的各种精心之作,如钢笔字画、美术画、艺术剪纸、学生文化科
作业、摄影作品等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成绩的有美感的作品上墙、上宣传栏、上橱窗,以激发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学校意识和自我意识,激发师生的成功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特别是名校还可以通过宣传学校历史、优秀校友、优良传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学校意识。
一些学校领导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让师生用智慧和汗水来建设学校物质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一动一静都能育人,让学校环境既是景点又是育人的场所。学校重视依据学校实际建设楼顶花园、生物园、地理园、绿色小区,广栽花草树木,尽量扩充绿地,制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进行绿化、美化。教学楼前绿树挺立、郁郁葱葱;苗圃内花卉万紫千红、争芳斗艳;主干道两侧根根乔木,形成林荫大道;围墙边棵棵法青,形成绿色栅栏。总之,使得学校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运动场上旗杆直立,国旗飘扬,跑道环绕,绿草如茵。学校内还可开辟有艺术画廊、科技橱窗、卫生栏、团队栏、宣传栏、光荣榜、海报、学科园地,陈设名人格言、伟人画像镜框,建雕塑、阅报亭、展厅,书写校风、教风、学风、校训,使整个学校成为“一部立体的多色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苏霍姆林斯基语),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熏陶和鼓舞。要让学校成为音乐的世界。上、下课的铃声可用音乐声代替;课间可播放轻音乐、世界名曲,介绍音乐家的故事;学校内小路边也可设置小音箱,随时播放
音乐;学校广播的内容要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晨读时让学生朗读起来;平时活动中让学生唱起来。总之,让学校时时、处处充满笑声、歌声、音乐声、读书声和小鸟的欢叫。 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的师生员工学习和工作提供了精神动力,抓好了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与工作条件,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力量是能够使学校的办学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良好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虽然对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习惯具有潜在规范性,除学校的规章制度外,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良好的校园文化,就像春天一样无影无踪,却能够使大自然处处留下春的脚步。当学生生活在良好的校园之中,会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的心灵净化,人品美化,情感高尚化,伊顿公学的校长威廉·约翰逊·科星在1861年就对学生说过:“进一所好学校,最需要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艺术与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表达意见的艺术表示在一瞬间创新的动机。”而学生的这些品质,确实对高素质的人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学生的这些品质可以在课堂教育中得到提高,但更重要的是在一所好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陶冶。
学校环境文化主要指学校物态环境文化,学校物态环境是包括校舍建筑、场地设备、室内外布置、花草树木等各方面要素的综合体;学校环境文化还包括制度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内容,在制度方面包括
学校的各项法令、法规、行政方面的规章制度,在精神方面,包括学校的传统、风气、道德风貌等。
学校是师生朝夕相处的地方。学校环境直接影响师生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同化等方面的功能。 学校领导通过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形成学校的传统、育人模式和办学特色,注意学校的净化、绿化、美化、信息化,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建设好学校环境文化。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树立服务精神和意识,使建设学校成为全体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场所。
校园文化对人的陶冶,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价值观念和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中所谓“从众行为”指的是个体顺应群体潮流的倾向。研究表明,人的习惯、态度与行为在群体存在类化现象。个体的信念、抱负水平都要受到群体中其他人的影响。因此,在一个学校中,大多数人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必然会成为影响其成员的巨大力量,甚至迫使个别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的人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充分地认识校园文化这种导向功能,对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三、有效的塑造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就已指出:“文化人类学,由于它记载和解释文化所传递下来的遗产,也说明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