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雪芹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反思
[摘 要]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顽石—美玉和神瑛侍者两重隐喻身份的设置和描写,反思了中国传统的主流社会文化意识,但囿于时代原因他的反思在传统文化内部进行,仍然是以佛抨儒的思维轨迹。
[关键词]隐喻身份 传统文化意识
中国古典小说往往赋予主人公神奇的隐喻背景,《红楼梦》的书写也存在这个特征,最明显的就是贾宝玉的双重隐喻身份。不过《红楼梦》的隐喻特征已经超越了此前作品的隐喻内容,而带有曹雪芹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反思。从贾宝玉两种似真似幻的身份上,我们能看到曹雪芹作为一个传统文人对既定文化意识若即若离的迷茫和焦虑。
第一回,作者诉说写作《红楼梦》缘由:“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①曹雪芹对于昔日的荣华富贵并不是毫不怀念的,他也后悔自己为人处事过分狂放不羁,以致今日找不到生活来源,过举家食粥的困窘生活。在这种心理状况和生活状况下,通过回忆和记叙往昔身边女性的命运对传统文化意识和生命的终极意义进行反思,而主人公贾宝玉的经历与这些女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赋予贾宝玉的两种传奇身份,也方便地预示了这些女性的命运。
曹雪芹赋予贾宝玉的两种传奇身份是“石头”和“神瑛侍者”(顽石和神瑛侍者的关系在《红楼梦》的不同版本里有所出入,本文依照甲戌脂本)女娲补天留下的一块青石,因无材补天在大荒野中独自悲泣,偶然听到僧道两人的话,遂向往人世生活,僧道虽然知“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但经不住石头的苦求,把偌大的顽石化作一块美玉,从此进入红尘凡间。曹雪芹在这里用僧道对人世的评价第一次奠定了全书的悲剧结局。不论高鹗的续书是否完满,但他使美玉在历经凡间劫历后重新回青埂峰,复归鸿古大荒正是曹雪芹对贾宝玉第一种因果身份的完整书写。在荣府中生活的宝玉有难时必得僧道二人相救。宝玉和凤姐中了马道婆的恶祟,宝玉睁开眼说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这是石头已经开始厌恶凡间生活的表白。而僧道两人的出现则是对石头的劝慰和感叹,“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劫历未满,冤孽未偿,石头仍要留在凡间。在这重因果身份中,曹雪芹讽刺了传统文化中世人的价值观。传统社会中男性的自我实现尺度建立在儒家标准上,一方面要建功立业,显亲扬名,一方面要传递香火,延续家族。石头原在青埂峰下因无材补天独自饮泣,可是它对僧道的要求却是要到温柔富贵之乡,花团锦簇之地去享受,根本就没想借历凡去做出一番事业。这也暗示了贾宝玉的生活态度,他只是一个在繁荣富贵的女儿堆里厮混的贵族青年,根本不可能去追求功名或其他社会价值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