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3月)
生物试题
―、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生命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 鱼在夏季的黎明时分常常浮头,原因是黎明吋分水中溶解氧不足
B. 微生物难以在腌制的肉上繁殖,原因是死亡的肌细胞不能为微生物提供养分 C. 带芽插条比无芽插条容易生根,原因是插条上的芽能够产生生长素 D. 破伤风杆菌易在锈钉扎过的伤口深处繁殖,原因是伤口深处氧气缺乏 【答案】B
【解析】在夏季的黎明时因为水中的溶解氧比较低,所以鱼在此时常常浮头,A正确。微生物难以在腌制的肉上繁殖,原因是腌制时的外界溶液渗透压很高导致微生物失水而死亡,B错误。带芽插条比无芽插条容易生根,原因是插条上的芽能够产生生长素,而生长素能促进插条生根,C正确。破伤风杆菌是厌氧型微生物,所以容易在锈钉扎过的伤口深处繁殖,D正确。 2.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离心机处理吸水涨破的人成熟红细胞以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 B. 用高倍镜微镜观察易于找到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鳞片叶细胞 C. 鸡蛋煮后蛋清蛋白是否发生变性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 D. 酶制品适于在酶最适温度下贮藏和运输 【答案】A
.........
点睛:双缩脲试剂是鉴定肽键的,蛋白质即使变性后肽键也不会断裂,所以变性后的蛋白质仍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3. 在水稻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不会都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 二氧化碳的生成与利用 B. 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 C. NADPH的生成与利用 D. ATP的合成与水解 【答案】A
【解析】叶绿体的基质可以发生二氧化碳的利用,但叶绿体中不会有二氧化碳的生成,A错误。叶绿体中因为含有少量DNA和RNA,所以能进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B正确。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会产生NADPH,然后在暗反应中会利用NADPH,C正确。在光反应中能合成ATP,在暗反应中会利用ATP,D正确。
4. 园艺工作者在栽培开黄花的兰花品种时,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白花的兰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控制白花性状的基因是通过基因重组产生的 B. 白花植株和黄花植株存在着生殖隔离
C. 白花植株的自交子代开出黄花,则白花植株为杂合子 D. 快速繁育白花品种,应取白花植株的种子进行繁殖 【答案】C
【解析】基因重组必须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进行组合,控制白花性状的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A错误。白花植株和黄花植株是否存在生殖隔离,需要看它们能否产生后代及后代是否可育,而题干中没有任何相关信息,无法进行判断,B错误。如果白花植株的自交子代开出黄花,则白花植株为杂合子,C正确。快速繁育白花品种,应取白花植株的茎尖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而种子会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
点睛:植物组织培养不仅能快速繁殖,且还可以保持母本的性状,子代都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而种子种植后代中会发生性状分离。
5. 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湖泊污染。投放活性淤泥(多种微生物聚合而成的泥塑状团块)且持续通入空气有助于净化有机污染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投放活性淤泥可提高湖泊的抵抗力稳定性 B. 活性淤泥的净化作用主要依赖微生物的有氧呼吸 C. 活性淤泥中的微生物能促进湖泊的物质循环
D. 湖泊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不会流入活性於泥中的微生物 【答案】D
【解析】投放活性淤泥因为有助于净化有机污染物,所以可提高湖泊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活性淤泥在发挥作用时需要持续通入空气,所以其净化作用主要依赖微生物的有氧呼吸,B正
确。活性淤泥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有机污染物,可以将其分解成矿质元素,所以能促进湖泊的物质循环,C正确。湖泊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通过落叶、尸体残骸流入活性淤泥的微生物中,D错误。
6. 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被B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后,会杀死该B细胞。科学家给小鼠注射大量高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结果小鼠不产生相应的抗体,且再注射未标记的抗原X也不发生免疫反应。此时若再给该实验动物注射未标记的抗原Y,动物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上述实验结果能支持的观点是 A. 每个B细胞表面仅带有一种抗原受体 B. 机体受抗原X刺激产生的抗体不识别抗原Y C. 只有标记的抗原才能诱导B细胞合成抗体 D. 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是由相应抗原诱导产生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在科学家给小鼠注射大量高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后会被B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杀死了该B细胞,所以再次注射未被标记的抗原X后也不会发生免疫反应。但此时又注射了未标记的抗原Y,发现动物能产生相应的抗体,这说明了每个B细胞表面仅带有一种抗原受体,所以杀死了识别X的B细胞,但识别Y的B细胞并没有被杀死,A正确。机体受抗原X刺激产生的抗体不识别抗原Y ,但该实验结果无法支持该观点,B错误。不被标记的抗原也能诱导B细胞合成抗体,C错误。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是基因表达的产物,而不是相应抗原诱导产生的,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 下图表示某种酶的作用模型。请回答:
(1)图中A表示酶,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___;图示模型可解释酶的特性是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酶抑制剂(Ⅰ)与酶结合后会抑制酶的催化作用。其中,一类抑制剂Ⅰa的结构与底物相似,可和底物竞争与酶结合,从而阻碍底物与酶结合;另一类抑制剂Ⅰb可和底物同时结合在酶的不同部位,形成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该复合物不能发生反应。
①在上图所示酶的作用模型基础上,构建一个表示存在抑制剂Ⅰa时酶作用受抑制的模型___________。
②若无抑制剂时,酶A催化底物B的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在图中画出存在抑制剂Ⅰb时的反应速率变化曲线。
【答案】 (1).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 专一性 (3).
(4).
【解析】本题考查酶的作用机理、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酶催化的机理是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图中的酶A和B结合的部位是特定的,所以体现的是酶的专一性。
(2)①由题意可知抑制剂Ⅰa的结构与底物相似,可和底物竞争与酶结合,从而阻碍底物与酶结合,即图形中用不同的图像表示抑制剂Ⅰa,但与酶结合的部位是与底物相同的,它与酶结
合后底物无法与酶结合,即。
②由题意可知这种抑制抑制剂Ⅰb可和底物同时结合在酶的不同部位,形成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该复合物不能发生反应,所以这种抑制作用不可以通过加大酶量来恢复,其最大的反应速率肯定低于原来的反应速率,即
。
点睛:酶的抑制剂分为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而竞争性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加大底物浓度来消除,但非竞争性抑制剂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无法通过增大底物浓度消除。
8. 某褐藻是海参的优质饲料。研究人员在一定光照强度等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对该褐藻的净光合速车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依据实验结果,培养该褐藻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___℃。
(2)与18℃条件下相比,28℃下培养的褐藻叶绿体产生02的速率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
(3)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设计一个实验以确定培养该褐藻的最适光照强度。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
【答案】 (1). 18 (2). 小(低) (3). 与18℃条件下相比,28℃下的褐藻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呼吸速率基本不变(因此,叶绿体产生O2的速率小) (4). 在比该光照强度小和大的范围内,设置系列不同光照强度,用于培养褐藻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净光合速率,则得到的光饱和点(或刚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光照强度)为最适光照强度(若回答:设置系列不同光照强度培养褐藻,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净光合速率,则得到的光饱和点(或刚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光照强度)为最适光照强度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因素及实验探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及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