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根据情境、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试背5—7小节。
3、理解课文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归纳文中刺猬的两件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从刺猬偷枣、击退大黑狗自卫这两件事中朗读体会刺猬的高明、本事大,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与钦佩,并能细心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2、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教学难点: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创设情景。
1、师:今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认识一位朋友,它浑身长满刺,是一位带刺的朋友。
2、板书课题:带刺的朋友,轻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认真思考并完成填空。
我的带刺的朋友是( ),它能利用( )( )和( )。
2、交流,找出对应的小节。
3、反馈。(板书:偷枣2-9 刺狗10-15) 三、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一)学习2-9节“刺猬偷枣”
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红枣。 1、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1)男、女生读,哪一句的描写更诱人?读读第二句,同桌讨论一下:在这句中,你能读出红枣的哪些特点?
2)交流,齐读第2句。
过渡:这么诱人的枣子,任谁看了都要垂涎欲滴,别说是小刺猬了。
2、那么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现在请你去读课文2——7小节,圈出描写刺猬偷枣时动作的词。
1)指名回答,交流,板书:爬、停、摇、掉、归、打滚、扎、驮、跑
2)我们来完整地看看刺猬偷枣的过程(播放视频),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聪明、高明……)再读课文4——7小节,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它的这些特点,请你找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随机出示相应句子 ,注重感受刺猬的聪明、伶俐,指导朗读。
①挂满红枣儿的枝杈,慢慢弯下来。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为什么作者不能肯定地表示刺猬是在用力摇晃?(天黑,看不清。作者表达前后呼应。)
那作者是根据什么做的推测?听到,看到,所以用“兴许”、“用力摇晃”。(用词严谨)
★“摇晃”(想象刺猬“用力”摇晃的情景):说说这小刺猬给你的印象(有趣、聪明)
它在想什么呢?(我摇我摇我摇摇摇!多摇几个枣,给我小宝宝;多摇几个枣,好好吃个饱。)
②我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家伙“扑”的一声,径直掉下来。
★“径直”(结合语境理解):笔直、直接。
为什么要直接掉下来?节约时间(动作快),这的确是一只聪明的刺猬。
③它匆匆地忙碌着,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地归到一起,又“扑噜”一下,就地打了一个滚。
★散落:示读音sǎn 没有约束;松开。
sàn分散地往下落;分散,不集中。
选读音sàn;那就意味着刺猬身边全是枣,左一个右一个、前一个(后一个)、东一个(西一个),很凌乱,很分散,读。
高明在哪儿?(打滚),想象读:“扑噜”一下,打了一个滚,发现前面还有一个枣,再“扑噜”一下,打了一个滚,又发现左面有一个枣,接着又“扑噜”一下,打了一个滚,还发后面……等把枣子滚完了,也转晕了,看看,到底还漏了那个“高明”的地方?
★“归”(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聚拢。
为什么要把枣子聚拢?(抓紧时间、提高效率)交流,这刺猬真 !
④你猜怎么着?那堆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兴许是怕被人发现,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飞快地跑去了。
★读准四个多音字的读音:怎么着、扎、长、兴 ★高明在哪儿?驮、跑
★作者做了大胆的猜测,了解“兴许”的含义,“兴许”(找近义词理解):也许、可能、或许、大概。利用近义词做想象说话练习
3)现在,我们的句子也够凌乱的了,我们也逐句归拢到一起,好好读一读。齐读5——7节。
4)读完这些语句中,你觉得作者对刺猬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板书)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感情呢?
出示第9节,(板书:钦佩)给“钦佩”找个近义词,作者对刺